
旧时官吏的制服。《左传·闵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晋 杜预 注:“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纪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浒传》第九十回:“ 宋江 、 卢俊义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 许地山 《女儿心》一:“﹝两夫妇﹞表告了 满洲 诸帝之灵,才退入内堂,把公服换下来。”
“公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历史背景与定义
公服是北魏至明朝时期官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等正式场合穿着的汉服,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制服。因其省略了朝服繁琐的挂饰(如蔽膝、剑、绶带等),也被称为“从省服”。
形制与等级划分
演变与文化影响
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鲜等汉文化圈国家借鉴,成为其传统官服的重要参考。相关记载可见于《北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部分词典将“公服”解释为“公共服务”,指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服务或公共设施维护。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古代含义 | 现代延伸义 |
---|---|
官吏正式场合的制服 |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
具等级色彩和礼仪性 | 强调公共事务属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公服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为公共利益而提供服务的职业,如公务员、医生、护士等。 公服也可以表示服从公共规则和法律的行为。
公服的部首是“八”,总笔画数为5。
公服一词来源于古代的用法,最早见于《易经·彖传》:“众官以正,民服以治。”意为各级官员通过行使权力使民众遵守行为准则,达到治理的目的。
公服的繁体字为「公服」,与简体字形相同。
在古代,公服的写法可以有一些变化。例如,晋代的《说文解字》中将公服写作“公服”。
1.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2. 医生们每天都在公服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公务、公共、服务、服从、公民、公开、公正等。
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公益等。
私利、个人行为、违法等。
博望苑蔡文姬柴火钱镵镌蝉蜩成虫持橐簪笔雠正带口颠倒颠颠挤店小二东阳齃岳抚揉富渥干荒刮喇官僚资本主义孤栋贵习好行小惠皇帝磵壑尖耍解款亟疾苛察即若均权垲壤口垢寇害寠夫陋习迷真畦夫颀峻倾肠倒腹青蔬取势人样豭驹荣槁入粟少共国际沙吒利舌人司炉松菊主人酸性桃花春水颓顿屠门嚼柁楼脱坡完地芜薉乌轮橡饭菁羹狎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