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服的意思、公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服的解释

旧时官吏的制服。《左传·闵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晋 杜预 注:“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纪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浒传》第九十回:“ 宋江 、 卢俊义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 许地山 《女儿心》一:“﹝两夫妇﹞表告了 满洲 诸帝之灵,才退入内堂,把公服换下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服,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主要依据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区分:

  1. 古代含义:官员的制服

    • 本义: 指古代官吏在衙署处理公务时所穿的特定礼服或制服,区别于祭祀、朝会等更隆重场合穿的“祭服”或“朝服”。它是官员身份、品秩的重要外在标志。
    • 形制特点: 不同朝代公服的形制、颜色、配饰(如腰带、冠帽、补子等)均有严格规定,用以区分官员的等级(品级)。例如,唐代以颜色分品级(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明清则以胸前的“补子”图案区分文武和品级。
    • 象征意义: 公服是官阶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职官体系。穿着公服代表官员正在履行公务职责。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公服”最核心的古义,在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均有明确记载和详细阐述,反映了古代职官制度和服饰文化。
  2. 现代引申义:公共服务

    • 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公服”有时作为“公共服务”的简称使用,指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提供、以满足社会公众共同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这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水电煤气)等。
    • 核心特征: 强调服务的公共性、普惠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有限的竞争性),其目标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福祉。
    • 来源依据: 此用法虽不如古代官服义项历史悠久和词典收录普遍,但在现代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学术讨论(尤其在公共管理、社会学领域)中广泛使用,并被一些反映现代汉语新词新义的词典或研究收录。其含义源于“公共”和“服务”两词的组合缩略。

网络扩展解释

“公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官吏的制服(主要含义)

  1. 历史背景与定义
    公服是北魏至明朝时期官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等正式场合穿着的汉服,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制服。因其省略了朝服繁琐的挂饰(如蔽膝、剑、绶带等),也被称为“从省服”。

  2. 形制与等级划分

    • 颜色等级:服色按官职等级分为紫、朱(绯)、绿、青四等,不同朝代略有调整。例如,唐代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绯,七品以上穿绿,九品以上穿青。
    • 服饰组成:明代公服由右衽圆领袍、纱帽幞头、束带构成,形制简洁。
  3. 演变与文化影响
    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鲜等汉文化圈国家借鉴,成为其传统官服的重要参考。相关记载可见于《北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二、现代语境中的延伸义

部分词典将“公服”解释为“公共服务”,指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服务或公共设施维护。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总结对比

古代含义 现代延伸义
官吏正式场合的制服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具等级色彩和礼仪性 强调公共事务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碍脚安如太山宾僚昌时筹昏牀位搭耳帽倒裳邓穴鹅雏髶髦珥彤飞跨海不波溢海水桑田毫不迟疑横秋吼雷缓悠悠会议室肩项加意菫色近在眉睫九重城来致潦水乐家履新驴性子马来人帽盔儿面门名籍悯谏南国内陷宁子拍但頖国披觌怯怜口切切私语,切切细语倾羲气息奄奄权与人间地狱入黑诗家三昧诗集句诉诸叨教停灵亭毓通婚驼囊未沬瞎灯黑火险坦显微阐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