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榆的意思、枯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榆的解释

(1).木名。《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橭,读为枯。枯榆,木名。”一说即姑榆。

(2).枯老的榆树。 宋 苏辙 《木冰》诗:“枯榆老柳变精妍,细梢如苗麄如椽。” 宋 张耒 《己未早春有感》诗:“雪抽宿麦晴来叶,雨长枯榆烧后枝。”

(3).干枯的榆荚。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枯榆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结合传统典籍与现代植物学视角综合阐释:


一、字面本义:枯槁的榆树

指自然凋萎或死亡的榆树。《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枯萎的榆树”,强调其失去生命力的物理状态。此释义源于榆树(Ulmus属)的生物学特性——其木质坚硬但耐旱性较弱,干旱环境下易呈现枝干枯槁之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34页)


二、引申象征:衰败与坚韧的双重意象

  1. 衰微之喻

    古典文学常以“枯榆”隐喻生命凋零或时运衰颓。如杜甫《秋兴》中“孤城落日斗兵稀,塞上风云接地阴”后,以“榆柳萧疏”暗喻山河残破,枯榆成为时代悲歌的视觉符号。

    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版)

  2. 药用价值中的生命力

    虽枝叶枯败,但榆树皮、根仍具实用价值。《本草纲目·木部》载枯榆木皮入药可“利小便、消水肿”,体现枯朽之物蕴藏的再生之力。

    来源:《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三、生态指代:特定榆树品种

植物学中,“枯榆”亦特指黄榆(Ulmus macrocarpa),因其深秋叶片迅速枯黄得名。该树种耐寒耐瘠,分布于中国北方山地,其翅果形态(见下图)为关键鉴别特征。

来源:《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 Vol.5)


文化符号溯源

《诗经·唐风·山有枢》中“山有枢,隰有榆”的“榆”虽未明指枯榆,但后世注疏常将枯榆与“时序更迭”主题关联。汉乐府《陇西行》“榆柳荫后檐”则反向强化了枯榆作为“繁茂对立面”的文学意涵。

来源:《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总结定义:

枯榆指物理形态枯萎的榆树,引申为衰败象征,亦特指黄榆树种;其文化意涵交织着生命逝去的哀婉与资源再生的辩证哲思。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植物志》及传统医药、文学典籍,概念溯源兼顾字义、生态、人文三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枯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植物特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木名
    指一种特定的树木名称,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壶涿氏》。东汉学者郑玄引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枯榆,木名。”。一说“枯榆”即“姑榆”,但具体树种尚无明确考证。

  2. 枯老的榆树
    字面指干枯衰老的榆树,常见于古诗文。例如宋代苏辙《木冰》诗云:“枯榆老柳变精妍”,张耒亦以“雨长枯榆烧后枝”描写其形态。

  3. 干枯的榆荚
    榆树果实(榆钱)干枯的状态。唐代韩愈《感春》诗中“桃李事已退”后提及枯榆荚,暗喻季节更替与凋零。

二、引申与比喻

三、文献权威性说明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均以古代注疏和诗文为据,侧重字面含义;中等权威网页提及的比喻义可视为语言演化中的延伸用法,引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周礼》及宋代诗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虿鬈车通赤韍川谷触器窜辱磋跌打伙计湩酪杜隙蛾眉班放火烧身反则蜚动风靡云蒸格样馆客话把桓伊三弄肩项基价经渎惊急绢帖锯工鞫问开呵康歌寇逆夸诮括香厉精更始隆心麦门冬门铃母范内涵意义佩绶掊克撒欢儿三厌三狱商调商暮稍礼神号鬼哭逝流施振疏利暑门私身条递恫怨完好无缺文抄公问讳沃焦无天无日香蹬洗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