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d and study]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
诵习课文
(1).诵读以学习。《史记·儒林列传》:“﹝ 儿宽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尝出,过里塾,诸生皆诵习公所为文。”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和先生、同学疏远了,和学校里诵习研讨的一切疏远了。”
(2).背诵并熟习。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 軾 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 鲁 人 石守道 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軾 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诵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诵读以学习
指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来掌握知识,常见于古代经典学习场景。例如《史记》记载的儒生儿宽“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生动描绘了古人随身携带典籍、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状态。
背诵并熟习
强调通过记忆巩固所学内容。如宋代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提到幼年背诵《庆历圣德诗》的经历,体现了古代教育对背诵的重视。
二、引证与例句
三、词义辨析
诵习与单纯“朗读”的区别在于:前者包含理解内化的过程,如《史记》强调“循诵习传”,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融会贯通;后者仅指出声阅读。现代多用于文言文或诗歌学习场景,例如“诵习课文”。
《诵习》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诵和习。
诵的部首是讠,读音为sòng,它共有7个笔画。
习的部首是丿,读音为xí,它共有4个笔画。
诵和习都是古汉字,它们的出现时间较早,可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
在繁体字中,诵的写法为誦,习的写法为習。
在古时候,诵的写法有时会和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并保留了“讠”作为部首。
习的古代写法也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而言,它的字形和现代相似且可辨。
1. 他每天早晨都会诵读一段经文。
2. 学生们正在诵习这篇古文,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
诵经、诵读、诵念、背诵、诵诗、诵唱。
背诵、朗读、默读。
不诵习、不背诵、不朗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