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鬣坟的意思、马鬣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鬣坟的解释

即马鬣封。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二:“器陨龙文鼎,魂归马鬣坟。” 宋 黄庭坚 《王文恭公挽词》之一:“不谓堂堂去,今为马鬣坟。”参见“ 马鬣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鬣坟"(mǎ liè fén)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特定词汇,指一种形状特殊的坟墓封土形式。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 词义解释 "马鬣坟"特指坟墓封土堆的形状模仿马颈部长鬃毛(马鬣)的形态。具体表现为:坟堆前部(靠近墓碑或墓门一端)较高且陡峭,后部则相对低矮平缓,形成前高后低、状如马鬣的独特轮廓。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礼制影响下的一种较为节俭、朴素的墓葬封土方式。

二、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1. 儒家礼制源头: 这种葬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儒家经典记载。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在安葬其父母时,采用了"封之,崇四尺"的做法,并提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后世儒家学者(如郑玄)在注释中,将这种四尺高、形状特定的封土与"马鬣封"联系起来,认为孔子采用的是这种形制,体现了其"俭"与"礼"并重的思想。来源:《礼记·檀弓上》及相关注疏。
  2. 象征意义: "马鬣封"的形状被认为既庄重又不过分奢华,符合儒家提倡的"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的丧葬观,即丧事重在内心的哀伤,而非外在形式的铺张。其形状似马鬣,取其朴素、不事雕琢之意。来源:儒家经典《论语》及历代丧葬礼制研究。

三、 形制特点

四、 文学与文化意象 "马鬣坟"作为特定文化符号,常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用以指代坟墓或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隐含了对儒家丧葬礼仪的遵循或对逝者品德的赞誉(如节俭、质朴)。例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或诸多文人诗词中常可见其作为典故使用。来源:历代诗词歌赋及笔记小说。

五、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马鬣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一种具有特定形制(前高后低如马鬣)和深厚文化内涵(体现儒家尚俭重礼思想)的坟墓封土形式。它源于儒家经典记载,特别是与孔子相关的丧葬实践,并在后世成为文学作品中象征坟墓或表达特定丧葬观念的典故。其核心在于通过朴素、节制的物质形态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尊重。

网络扩展解释

“马鬣坟”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坟墓的形制或代指坟墓本身。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马鬣”(马的鬃毛)和“坟”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形似马鬃的坟墓封土”。其核心意义与古代坟墓封土的形状相关,特指一种顶部尖锐、侧面如马鬃般分垂的坟丘形制。

  2. 历史来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礼记·檀弓上》,其中记载孔子对封土形状的分类:“若斧者”即指类似斧刃或马鬃的坟丘,后演变为“马鬣封”或“马鬣坟”的称谓(参考《礼记》记载的“马鬣封”解释)。

  3. 文学引用
    宋代文人常用此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例如:

    • 梅尧臣《叶大卿挽辞》:“器陨龙文鼎,魂归马鬣坟。”
    • 黄庭坚《王文恭公挽词》:“不谓堂堂去,今为马鬣坟。”
      这些诗句通过“马鬣坟”意象,既描述坟墓形制,又暗含对逝者品格的褒扬(如威武、忠诚等)。
  4.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语或文学典故词汇,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诗词研究的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马鬣封”的形制演变或相关诗词背景,可参考《礼记》及宋代诗词集注。

别人正在浏览...

白晳兵灾鉢囊不烦彩燕苍生仓圣灿烂辉煌持之以恒处实摧黜打火石斗百草窦锦分塞覆育工区归同海口虾蟆瘟鼾寝话碴湖光山色毁方投圆火车囏屯矫假锦车使鸠拙捐宾客剧本拘学开口克崇连一连二辽遶离尘衣林梢鲁二生麦麨埋溜子珻瑰麪饭米面木诎内窑牵挂千秋岁引浅衷杞笋气吞虹蜺躯老瑞应散积睢阳曲铁饭碗唾沫味蕾贤路险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