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悲篥 ”。亦作“ 悲慄 ”。簧管乐器名。即觱篥。以竹为管,以芦为管口的哨子。其声悲,故名。本 龟兹国 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觱篥》:“觱篥者,本 龟兹国 乐也,亦曰悲栗,有类於笳。”《旧唐书·音乐志二》:“篳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明 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卷二八:“悲慄,篳篥,本名悲篥……一名葭管,以芦为首,竹为管,居巢笙也。”参见“ 觱篥 ”。
“悲栗”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以下是两种主要解释:
基本含义:形容极度悲伤、恐惧或震惊的心理状态,由“悲”(忧愁)和“栗”(战栗)组合而成,强调情感与生理反应的结合。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描述遭遇重大打击、恐怖事件时的复杂反应,例如“听闻噩耗,他悲栗不已”。
起源: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后逐渐扩展为泛指强烈负面情绪。
别称:又写作“悲篥”“觱篥”,是古代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传统乐器,后传入中原。
构造特点:以竹为管,芦苇作哨,音色悲怆,常用于军中或宫廷音乐,唐代文献《乐府杂录》等均有记载。
文化背景:因声调凄厉,古人常借其音色表达哀思,如“胡人吹悲栗,惊马断肠声”。
注意:现代语境中,“悲栗”作为乐器名使用较少,更多保留在历史文献或专业研究中;而表情绪的用法相对常见,需根据上下文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