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rrect;rectify]∶纠正;改正
匡正纲纪。——《后汉书·何敞传》
(2) [assist]∶扶正;辅佐
匡正王室。——《左传·哀公十六年》
扶正;纠正。《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国 ,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敢不听从?”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时抚军为 黄检 文襄公 之孙也,少年紈袴,贪黷骄奢,公时匡正之。” 祖慰 节流 《线》:“人民的政法人员不是文过饰非的政客,他们心地光明,在匡正纠误时喟然叹曰:‘这是历史的嘲弄,今天看来法官坐错了位置,应该和 李郑生 同志调换一下才是!’”
“匡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纠正错误
指对偏差、错误进行改正,使其回归正确方向。例如:“匡正时弊”指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该义项常见于书面语,强调对重大问题的修正,如《后汉书·何敞传》中“匡正纲纪”即指整顿国家法纪。
扶正辅佐
指辅助、支持某人或某事,使其保持正确方向或稳定状态。例如《左传·哀公十六年》中“匡正王室”,意为辅佐王室回归正道。
与“纠正”的区别
根据,“匡正”更侧重整体方向的扶正,常用于抽象或宏观层面(如制度、风气),而“纠正”多针对具体行为或细节的修正。
字源与典故
“匡”本义为竹筐,后引申为“辅助”“纠正”。历史典故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提到“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强调臣子辅佐君主的重要性。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匡正是一个动词,意指纠正、纠正错误或恢复正常。它常用于指对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错误、偏差或不正常状态进行修正和改正。
匡字由“匚”和“开”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5画,依次由横、竖、撇、捺、横五个笔画构成。
匡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金文中,形状类似于一个方框里面有一横。据考古学家研究,匡字的本义是指用框架或撑杆支撑、使其中间部分保持平整或恢复正常。
匡字的繁体字为「劻」。
在古代,匡字的写法有时会出现一些变体。例如,有的版本将右侧的开字的上半部分写成了高车旁,形状类似「匷」字。
1. 他能够及时匡正他人的错误观点。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匡正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
1. 匡复:指纠正并恢复某种状态。
2. 匡扶:表示救助、支持、恢复。
矫正、改正、恢复、纠偏
错误、偏差、畸形、失调
百口难分曹侣豺兕迟伫摧刚为柔大出进打气大言不惭大丫头垫溼典正迭步鼎胡纺车飞马格纳库肱骨灌丧合色鞋和息价称见伏激昂江沙角距积沉截稿禁里金丝酒矜愚饰智基筑举手投足賫志联合体銮坡明夜幕墙难极黏液狞笑盘马弯弓皮囊起誓鳅溟全经全武行鹊弓荣膺三岛沙块上铺蜃灶太常妻桃花浔天尽头图计渥丹无尽藏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