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煤。《隋书·王劭传》:“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 清 徐以升 《炙砚》诗:“炙餘资石炭,化处受玄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绪言:“ 东汉 末 曹操 开始用石炭。”
“石炭”是汉语中对煤炭的古代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石炭指由古代植物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可燃矿物,即现代所称的煤炭。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其燃烧特性与木炭相似。
指地质年代中的石炭纪(约3.58-2.98亿年前),该时期因全球大规模成煤作用得名。例如安徽巢北地区下石炭统地层以滨海相石灰岩为主。
成语中比喻受压迫的群体,如形容贫困农民、弱势劳动者等。此用法突显物质特性与人文处境的关联性。
现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但在日语、韩语中仍保留“石炭”(sekitan、seoktan)指代煤炭。地质学文献中常见于描述含煤地层。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地质剖面资料,可参考《水经注》《本草纲目》及《中国地层典》等文献。
石炭是指煤炭,是一种矿物质,由植物经过数千年的压缩和化学反应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通常用作燃料。石炭通常呈黑色,硬度较高,含有丰富的能源,是工业生产和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
石炭的拆分部首是石,由3划组成;炭的拆分部首是火,由4划组成。整个词共7个笔画。
《石炭》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中国古代的字典。它是根据古代汉字的形状、读音和义项来编纂的,提供了很多汉字的解释和用法。
繁体字的写法是「石碳」,「碳」和「炭」的字形相近,表示煤炭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按照《说文解字》的记载,石炭的古代写法为「石替単」,其中「単」是「炭」的前身字,表示煤的意思。这种古代写法已经不再使用。
1. 这座城市以石炭为主要能源,工业发展迅速。
2. 火车运输大量的石炭到工厂。
3. 石炭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
石炭场、石炭矿、石炭工人、石炭化学、石炭储备
煤、煤炭、碳质燃料
水、液体燃料、可再生能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