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恭德的意思、恭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恭德的解释

(1).谦恭的品德。《国语·晋语九》:“昔先主 文子 少衅於难,从 姬氏 於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

(2).大德。《旧唐书·孝友传·崔沔》:“俭,德之恭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恭德,而君纳诸恶,无乃不可乎!”按,此引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恭德,作“共德”。 俞樾 《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 杜氏 不释‘共’字,共当读为洪……下文又曰‘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犹云有大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恭德”是汉语中由“恭”与“德”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以恭敬态度为根基的道德修养。根据《汉语大词典》,“恭”本义为“肃敬、谦逊”,《说文解字》释为“肃也”,强调外显的仪态庄重与内在的谦卑之心;“德”则为“道德、品行”,《广雅》定义为“得也”,指通过行为实践获得的伦理价值。

在经典文献中,“恭德”常作为儒家伦理范畴出现。例如《尚书·周书》记载周王“夙夜祗畏,敬恭神人”,其中“恭”与“德”的联动,体现了对天地法则的敬畏与道德践履的统一。汉代郑玄注《礼记》时,更将“恭德”阐释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修养境界,强调内外兼修的特质。

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恭德”在语义结构上属于偏正关系,即以“恭”为修饰语限定“德”的范畴,特指通过恭敬态度实现的道德完善。这种构词方式与《孟子》中“仁义礼智”等德目体系一脉相承,构成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恭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谦恭的品德
    指个人在言行中表现出的恭敬、谦逊态度,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礼仪的结合。例如《国语·晋语九》提到“有恭德以升在位”,说明恭敬的品德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基础。

  2. 大德
    广义上指高尚的德行或重要的道德准则。如《旧唐书》引《左传》内容时提到“先君有恭德”,将“恭德”与“节俭”等美德关联,体现其作为核心道德规范的意义。

二、延伸解析

三、古籍与权威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白背傍靠变作逼遒不饥不寒不育怅惋产家大器城门车逆持鉢斥谴初政大做文章调斡顶翎东面购买观眉説眼海蠡寒漱画策花圈化遂蕙质兰心磵澌惊惶酒龙诗虎孔德寇叛联曹礼院马背船唇霾土没十成面晕密写评赞謦咳青旷荣膺鹗荐三花马三峡僧窗生返升堂誓肌数课腾扬天子通成頽流脱袴王舍危砌五讲四美无了先通现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