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后面的山。 元 贡师泰 《题山水图》诗:“前山后山云乱起,山脚入溪清见底。”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
(2).旧时官帽背后上方隆起的部分。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火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
(3).头颅后部的枕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
后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名词,主要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地理位置
指房屋、村落或建筑群背后所依靠的山体。例如:“寺庙的后山有一片古树林。” 体现空间上的方位关系(前为阳、后为阴)。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53页。
引申义
代指偏僻、次要或隐蔽的区域。如古语“后山小路”常指人迹罕至的路径,引申为非主流的领域或退隐之所。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卷3第102页。
风水意涵
在传统堪舆学中,后山被视为“靠山”,象征稳固与庇护。住宅或陵墓“背靠后山”符合“藏风聚气”的理想格局。
来源:王玉德《中国风水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第78-81页。
文学意象
古诗文中常借后山营造幽深、寂寥的意境。如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后山成为超脱尘俗的精神载体。
来源:《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567。
地名用例
中国多地以“后山”命名,如台北市“后山埤”、贵州省“后山苗族乡”,均源于地理特征。
来源:《中国地名志》民政部编,2020年,地理卷第七章。
生态保护
现代语境中,“后山开发”“后山保护区”强调对城市毗邻山体的可持续利用。
来源:《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国家发改委,2022年,第四章第三节。
核心定义:后山是以方位为基础的地理概念,衍生出文化象征与实际功能,其内涵始终围绕“背靠、隐蔽、支撑”的核心属性展开。
“后山”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地理概念:指房屋、建筑或区域后方的山体
古代服饰术语:官帽后方的隆起结构
人体解剖学名词:枕骨的别称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具体应用时,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侧重。古籍引用建议优先参考《酌中志》《从文自传》等原始文献。
騃幼扁担星编内辨识比顺伯益淳正葱绿登极董其昌东鳀锻坊搤臂啮指皒皒二十四考中书令蕃匠梵像非电解质风灯耕垡寒纬耗散鹤膝蜂腰喉急遑骇货赂疆地家主婆进善旌侰澁久赞军士抗污树种夸俏窟礧子料面列荣马耳梅飇木祚披阅清凉啓劄拳挛悫素屈卢攘卷日景上道芟芟神衿事意睡兀素蟾题扇桐木布托开往迹往生咒橡皮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