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逃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 周克昌 ﹞至十三四岁,丰姿甚秀,而性不喜读,輒逃塾。” 清 龚自珍 《丙戌秋作独游法源寺寻丁卯戊辰间旧游遂经过寺南故宅惘然赋》:“髫年抱秋心,秋高屡逃塾。”
“逃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áo shú(拼音),注音为ㄊㄠˊ ㄕㄨˊ,其含义是“犹逃学”,即古代学生对私塾课程的逃避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多见于明清文学作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相关文献(如《聊斋志异》)或古文注解,但需注意搜索结果来源的权威性有限,建议结合权威词典或学术资料核实。
《逃塾》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学生逃离学校或瞒着家长偷偷地离开学校的行为。这个词用来形容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厌烦或抵触,从而选择逃避学校的现象。
《逃塾》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土,部首辶(辵)常用于表示走、行动等意思,部首土则表示与土地、农业等有关的意思。
这个词的笔画分别是10画(逃)和6画(塾)。
《逃塾》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它以简化字的形式在现代汉字中得以保留,而繁体字为「逃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逃塾》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逃㕈」。
1. 他不喜欢学校的学习氛围,于是经常玩忽学习、逃塾。
2. 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一些学生会选择逃塾来放松自己。
逃避、逃跑、逃离、逃亡等。
旷课、缺课、逃学、逃课等。
守校、入学、到校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