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马鞍垫子。廌,“ 荐 ”的讹字。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 张之象 注:“ 华 本改廌为荐,按所改是也。”一本作“ 皮荐 ”。
“皮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词义
“皮廌”指用皮革制成的马鞍垫子,主要用于古代马具中,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其中“廌”是“荐”的讹字(即书写或传抄错误),正确写法应为“皮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此处描述古代普通人骑马时简陋的马具配置。
字形演变与注释
学者张之象在注解《盐铁论》时明确指出,“廌”为“荐”的讹误,并强调应修正为“荐”(草垫之意)。后世版本中也有直接写作“皮荐”的情况。
历史背景
结合汉代社会背景,普通民众使用的马具材质较为简单,与贵族阶层装饰繁复的马具形成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盐铁论》原文及相关古代训诂文献。
《皮廌》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指皮肤上的疾病、疮疖。也可以用来泛指肿瘤、生疮等症状。
《皮廌》的拆分部首是“皮”和“廌”,其中“皮”属于部首“⺮”,而“廌”属于部首“廾”。整个词汇共有14个笔画。
《皮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在古代,许多人患有皮肤疾病,因此这个词汇被创造出来,用来形容皮肤上的疾病。
在繁体中, 《皮廌》可以写作「皮癥」。它的字形变化并没有改变词义。
在古时候, 《皮廌》可以写作「皮癥」。字形上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仍然可见。
1. 他患有严重的皮廌,需要接受治疗。
2. 这种药膏能够缓解皮廌引起的瘙痒。
1. 皮肤廌瘤
2. 皮肤廌变
3. 皮肤廌发
1. 皮肤病
2. 皮肤瘤
3. 皮肤溃疡
健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