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合的意思、勘合的详细解释
勘合的解释
(1).验对符契。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唐律·擅兴·应给发兵符而不给》“不以符合从事,或符不合不速以闻,各徒二年” 唐 长孙无忌 疏议:“不以符合从事者,谓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
(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一》:“得产有勘合,典卖有牙契。”《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又将银五十两买了个勘合,驰驛到京。”《明史·食货志四》:“编置勘合及底簿……转运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则如数给与。”
词语分解
- 勘的解释 勘 ā 校对,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 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 审问囚犯:勘问。推勘。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 合的解释 合 é 闭,对拢: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聚集: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应该:合该。合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专业解析
"勘合"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核对、比对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或合法性。该词在古代行政与外交活动中具有特殊功能,今多用于比喻性表达。
从构词法分析,"勘"指核查、校对,《说文解字》释为"校也";"合"强调对应契合,《广韵》解作"配也"。二字组合形成"通过核对使相符"的动宾结构,这一构词逻辑在《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中得到印证。
具体释义包含三个维度:
- 古代行政凭证制度:特指明代创设的"勘合文书",即加盖骑缝印章的官方文件,需持件与存根核对相符方可生效,类似现代介绍信与存根的对应关系。据《明会典》记载,这类文书用于驿传、边贸等官方往来。
- 符契验证方法:指将符节分割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验时需纹路完全吻合,此法常见于古代关隘通行、军令传达等场景,与《周礼》记载的"符节"制度存在承继关系。
- 现代比喻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常借指事物间的精密对应关系,如钱钟书《围城》用"人生的勘合"喻指命运轨迹的必然关联。
权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勘合"词条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明代行政制度章节
- 《古代官制词典》(中华书局)符节制度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勘合”是一个古代行政与军事管理中常用的术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验对符契来确认身份或权限。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验对符契:古代官方将文书或符契加盖印信后分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需将两半拼合,核对骑缝印信是否吻合,以此作为凭证。例如调兵时,需左符与右符勘合一致才能发兵。
2.结构与用途
- 形式:符契通常为木质或纸质,印信分为左右两部分,如唐代《唐律》规定,调兵需以右符勘合左符后方可执行。
- 应用场景:
- 军事:调遣军队、边境防卫(如明代“调军勘合”);
- 行政:官吏使用驿站马匹(清代称“勘合驛符”);
- 皇室:车驾出入皇城的通行凭证。
3.历史演变
- 唐代:主要用于军事调遣,法律明文规定符契不合需严惩。
- 明清:扩展至驿站管理、盐务等行政领域,发展出“勘合文簿”制度,通过编号和半印核对公文真伪。
4.相关延伸
- 部分资料提到“勘合”作为成语表示“检验后达成一致”,但此用法较少见,且多源于低权威性来源,需谨慎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看来源网页(如、3、6)中的历史文献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包围圈不宁不耐驰求抽藤条次长祖东驰西骋冻疮断续丰洽奉贽浮热概准甘之若素公使钱乖漓瞽师涵潴黄醑宦吏虎劲活用翦爪较雠接连寖久坤典髝髞两头大连名淋头盖脑马背船唇摩顶至踵逆视配所蓬科平易近人强词夺正清蹈青冥寝衰觑付任鄙鋭弊色舞声烈沈瘵石圻市喧受胙水晶玻璃树身台命陶管誊画腾掷铁丸挽强危颠午门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