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颡的意思、顿颡的详细解释
顿颡的解释
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国语·吴语》:“ 句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顙於邑令, 禾郡 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颡的解释 颡 (顙) ǎ 额,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顿颡(dùn sǎng)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叩头时额头触地”,引申为极度恭敬或请罪的礼仪动作。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 顿
本义为“以首叩地”,《说文解字》释:“顿,下首也。”强调头部触地的动作。
- 颡
指“额头”,《说文·页部》:“颡,额也。”古代礼仪中额头触地表示最高等级的敬意或忏悔。
合成释义: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以额触地”,特指跪拜时额头碰触地面的礼节性动作。
二、文化内涵与用法
- 礼仪场景
- 表敬意:古代臣子对君主、祭祀祖先时行顿颡礼,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顿颡请罪于君。”
- 表忏悔:常见于请罪或祈求宽恕的语境,如《后汉书》中“顿颡谢过”的记载。
- 情感强度
顿颡重于普通叩首(稽首),需额头贴地,表达极度谦卑、惶恐或恳切之情。
三、典籍例证
- 《礼记·檀弓下》
“拜而后稽颡,颀乎其至也;稽颡而后拜,颓乎其顺也。” 郑玄注:“稽颡者,触地无容。” 此处“稽颡”与“顿颡”同义,指丧礼中的触地叩拜。
- 《资治通鉴·唐纪》
“(安禄山)顿颡谢曰:‘臣愚,不识陛下。’” 体现请罪时的卑微姿态。
四、现代使用与关联词
- 使用场景:现代汉语中多见于历史文献、成语(如“顿颡谢罪”)或学术性文本。
- 近义词:
- 稽颡(jī sǎng):同指叩头至地,多用于丧礼。
- 叩首:泛指跪拜,动作幅度较轻。
- 反义词:昂首、傲视。
五、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2卷,第128页。
官方介绍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华书局,2013年,ISBN 978-7-101-09368-4。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20页。
(注:链接仅提供来源出版方官网,具体内容需查阅纸质或授权电子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顿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礼仪和文化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指屈膝下跪,用额头触碰地面,多用于表示请罪、投降或极度恭敬的场合。
- 动作分解:“顿”指叩头,“颡”指额头,合称即“以额触地”。
词源与出处
- 古代文献:
- 出自《国语·吴语》中勾践向吴国请罪的记载:“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提到危难时“顿顙”的行为:“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
- 其他用例:
- 《后汉书·刘玄传》描述军队投降:“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
- 唐代《李娃传》中用于舞台礼仪:“扼腕顿颡而登。”。
相关文化背景
- 礼仪功能:古代常用于臣子向君主、战败方向胜利者表达屈服,或祈求宽恕。
- 情感表达:也可体现悲痛、悔恨等情绪,如“顿足”表示跺脚哀叹,“顿首”指郑重叩拜。
现代延伸
- 组词:如“顿首”(叩头)、“顿足”(跺脚),均与肢体动作相关。
- 书法术语:部分语境中“顿”指运笔时用力下压(如“顿笔”),但此意与“顿颡”无直接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顿颡”是古代礼仪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反映了等级制度与情感表达的双重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把予卑手刀迸鼓裁紩赤髭白足充给抽藤条丹帷跌顿多哥儿女成行反光镜费嘴皮子甘棠之爱个体经济横汉画影浒浒交股民家事积讹成蠹解事居官开城开来继往空口无凭鲙具狂副使料持隆薄笼鸟摩登时代木面雕刻弄拨匏尊轻略起头袪荡三簧锁善权善摄奢虐盛季神经错乱侍酒收货树柯硕志死仗贪褊焘养铁券擿抉通贯托体图谱潙仰宗象刻遐延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