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颡的意思、顿颡的详细解释
顿颡的解释
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国语·吴语》:“ 句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顙於邑令, 禾郡 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颡的解释 颡 (顙) ǎ 额,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顿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礼仪和文化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指屈膝下跪,用额头触碰地面,多用于表示请罪、投降或极度恭敬的场合。
- 动作分解:“顿”指叩头,“颡”指额头,合称即“以额触地”。
词源与出处
- 古代文献:
- 出自《国语·吴语》中勾践向吴国请罪的记载:“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提到危难时“顿顙”的行为:“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
- 其他用例:
- 《后汉书·刘玄传》描述军队投降:“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
- 唐代《李娃传》中用于舞台礼仪:“扼腕顿颡而登。”。
相关文化背景
- 礼仪功能:古代常用于臣子向君主、战败方向胜利者表达屈服,或祈求宽恕。
- 情感表达:也可体现悲痛、悔恨等情绪,如“顿足”表示跺脚哀叹,“顿首”指郑重叩拜。
现代延伸
- 组词:如“顿首”(叩头)、“顿足”(跺脚),均与肢体动作相关。
- 书法术语:部分语境中“顿”指运笔时用力下压(如“顿笔”),但此意与“顿颡”无直接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顿颡”是古代礼仪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反映了等级制度与情感表达的双重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二
顿颡(dùn sǎng)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顿颡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指频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从。
拆分部首和笔画:
顿(dùn)是一个简体汉字,部首是页,笔画数为4;
颡(sǎng)是一个简体汉字,部首是页,笔画数为14。
来源:
顿颡来源于古代官场文化,作为一种礼貌的表示,用以表示对上司或长辈的尊敬和服从。
繁体:
顿颡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頓顙。
古时候汉字写法:
顿颡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
例句:
1. 在会议上,他顿颡着表示同意上级的决定。
2. 学生们顿颡着回答老师的问题。
组词:
顿头(同样意为频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从)
近义词:
点头、点头哈腰
反义词:
抗拒、不从
别人正在浏览...
案剑半信不信扁心敝躧逋课猜诈残敝常郊醇俗悴族错觉代字黨見涤塲跌打损伤东鲁对弈贩私風標公子奉求浮碧拂庐福禄双全附生虫负违梗僻拱墓逛厂关提归信盍合子皇商讙咋假日纠葛刊铸柳絮风律风面包秘邃暖帘皮球迫急钱树切怛耆儒欺诬沙锅食淡师公戏石硫黄市亩水硙私问俗网天井关蹄氏观土雨纤刻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