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气的意思、平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气的解释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 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郭象 注:“平气则静。”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气”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围绕“调和”“均衡”展开。从词典释义和学科应用角度,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词义

“平气”指气息平和、情绪稳定。《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心气平和,态度冷静”,例如清代文献《镜花缘》中“平气再读”,即强调以平静心态处理事务。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描述不疾不徐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术语

在中医学中,“平气”特指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平气之道,常以冬至日为始”(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强调自然节律与人体气血的协调。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进一步阐释:“平气者,岁运无太过不及”,将人体生理机能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联结。

三、历法概念

古代天文历法中,“平气”是节气推算方法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记载,汉代《太初历》采用“平气法”,将回归年等分为24节气,与后世“定气法”形成对照。此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均衡思想,见于唐代《开元占经》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平气”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指保持心情平静、不激动或生气的状态,强调在困难或挫折中维持冷静态度。例如:“遇到冲突时,需先平气再沟通。”


2.古代哲学中的解释


3.历法术语(专业用法)

又称“恒气”,是古代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之一。通过将回归年平分为24等份,每节气间隔约15.22天。例如:“平气法曾是传统历法的基础,后逐渐被‘定气法’取代。”


使用场景与延伸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法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如、6)中的完整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会搬唇递舌报话备洒扫不朗朗布指残年昌蒲菹劖刻春斋当句对担脚颠鸾倒凤点钟短书端罩防捍风和日暄个子归输姑纵红一字弧深赍祓酒糵客计两头和番辽队留放溜肩膀鸬鷀酒沦坳落驿宁侯殴击襻膊披卷窍星亲娘亲支七事儿入机尚方宝剑生埋誓肌尸皮子收管爽目水澒松盖岁节溏心田父野叟天祥田主屠刲瓦影武达下采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