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两面拨弄、搅和。《金6*瓶6*梅词话》第七五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两头和番汉语 快速查询。
“两头和番”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出现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其核心含义指在矛盾双方之间周旋调停、两面讨好的行为。以下从语义、语用及文化背景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两头”
字面指“两个端点”,引申为矛盾或对立的双方。例如纠纷中的两造、利益冲突的两个阵营等。
“和番”
“和”意为调和、调解;“番”为方言用字,可理解为“方”“边”(如“这番”“那番”)。合指在双方之间斡旋、说和的行为。
基本定义:
指某人同时为对立的甲乙双方传递信息、调和矛盾,试图两面讨好以谋取私利或维持平衡,常含贬义。
行为特征:
该词多见于明清市井文学,反映民间调解生态的复杂性。典型案例如《金瓶梅》: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
“你休要两头和番,背地里挑唆。俺们已是咬断铁的汉子,怕你调唆?”
(此处指责他人表面调解实则挑拨是非。)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两头和番”词条,释义为:“在双方之间挑拨或调解,企图两面讨好。”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实体书无直接链接,可查证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
《金瓶梅词典》
白维国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明确标注该词为“明清山东方言”,释义强调其“两面调停”的语境。
来源:ISBN 978-7-101-05799-7。
语言学论文参考
王力《汉语史稿》指出,“番”在近代汉语中作方位词后缀的用法常见于北方方言,如“这番”“那番”,印证“和番”即“调和两方”。
来源:《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但衍生概念(如“两面派”“骑墙派”)仍存。研究方言或古典文学时需结合明清社会背景理解其讽刺意味。
“两头和番”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该成语指“两面拨弄、搅和”,通常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周旋于两方之间,通过挑拨或调方式达到某种目的。
liǎng tóu hé fān
,注意“和”在此处读作hé(其他读音如huò为误读)。例句:
他表面上调解矛盾,实则两头和番,导致双方关系更加恶化。
该成语生动刻画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行为,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金瓶梅》原文或权威词典。
谤书宝座别庄逼邻冰团伯祖母尝胆卧薪垂阴村家羝羊困遁情烦嚻法身姑都鬼针辊辗海神偟暇胡子叭髭简隔将美剪葺急扯白脸阶溜金相稽失纠坐倦盹戡难圹野夸衒盔子雷峰塔类禡龙江虎浪马耳风麻经儿毛象懵懵杪黍末人木商沐洗女匠沤田瞥眼间七相五公榷铁滳滳绳头申讨审讯摄扬硕臣随口胡诌委实物师险害小歌词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