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伸开手指。《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2).指伸曲手指。 清 袁枚 《高进之逸事》:“ 牢之 问部下甲兵芻粮, 进之 布指算不爽。”
(3).谓挥动手指。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道同气协,无所改更;如鼓和琴,布指成韵。”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授以琵琶,布指濩索,然意弗屑,不肯竟学。”
(4).指挥笔书写。 宋 薛季宣 《新作殊亭》诗:“书文两奇絶,踪蹟存布指。”
"布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弹琴时手指的分张
指弹奏弦乐器(如古琴、瑟)时,手指在琴弦上舒展、移动的动作状态。该释义源于古代文献对演奏技法的描述,如《淮南子·修务训》中"布指知尺,布手知寸"的记载,虽非直接描述弹琴,但体现了"布"有"分布、展开"之意,后引申为演奏时手指的调度。
手指伸展的状态
泛指手指张开或自然伸展的姿态。此义项强调手指的物理形态,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的刻画,例如形容"布指如戟"(手指张开如戟般有力)。
使用场景说明:
"布指"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音乐技法、文献训诂或文学赏析领域。当代描述弹琴指法多用"运指""指法"等术语,描述手指状态则直接使用"张开手指"等白话表达。
权威参考来源:
“布指”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文言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指通过手指伸展的长度来估量尺寸。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对肢体作为度量工具的依赖。
例如清代袁枚《高进之逸事》中描述“布指算不爽”,指通过手指屈伸进行精准计算。类似场景也用于古琴演奏,如“布指成韵”(唐代刘禹锡诗句),表示手指动作与音律配合。
在音乐或表演中,“布指”可指手指的动态挥动,如清代余怀《板桥杂记》提到琵琶演奏时“布指濩索”,形容弹奏动作的流畅。
用于形容书写时的笔法控制,如“布指成书”强调手指运笔的协调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或引申用法,可参考《大戴礼记》《高进之逸事》等文献原文。
暗谷安全检查避人逼上驳运抄纂叱咤川盐出自大恭大河颠扑芳乐苑風胎告急岣嵧挂吼国棋含欣好玩儿砉划化纸护度火拚家牒煎服枧水见义敢为交贸浄行击汰看觑刳磔莲花落美如冠玉耐火砖年纸僻处颦顣聘妻遣将调兵俏生生耆酒清头祛疑入超圣诞节深闺受胙説起松虬塌掉外转望火楼顽心鰛鲸无盐女闲淡险贼吸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