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台谏的意思、台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台谏的解释

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 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 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台谏”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台谏”是唐宋时期对两类监察官员的合称:

  1. 台官:指御史台官员(如侍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纠弹百官过失。
  2. 谏官:包括谏议大夫、拾遗等,专司规谏君主决策。 二者合称体现了“纠察百官”与“谏言君主”的双重监督职能,核心含义是通过直言规劝维护政治清明。

二、历史演变

时期 特点
唐代 台官与谏官分立,御史台主监察,谏官属门下省。
宋代 出现职责交叉,台官可谏言,谏官可弹劾,合称“台谏”。
明清 废谏院,台谏职能统归都察院,实现完全合并。

三、核心作用

  1. 制约君权:谏官可直接对皇帝决策提出异议,如宋代包拯多次谏阻宋仁宗。
  2. 监察官僚:台官拥有弹劾权,如唐代御史可弹劾宰相。
  3. 政治制衡:通过“风闻奏事”制度(无需实据即可弹劾),形成对权臣的威慑。

补充说明

清代台谏合一后,职能偏向监察,规谏君主的功能弱化,这与明清君主集权强化直接相关。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双向监督”向“单向监察”的转变。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台谏的意思

《台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指的是古代中国官员向皇帝提出政策建议和忠告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台谏》的第一个字是“台”,它的部首是“台”字旁,总共有8画;第二个字是“谏”,它的部首是“讠”字旁,总共有15画。

来源

《台谏》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官员可以通过奏章或亲自进谏的方式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忠告。

繁体

繁体字中,《台谏》的书写形式为「臺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台谏》的书写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意思仍然相同。

例句

1. 官员们争相上表台谏,希望皇帝能够采纳他们的建议。

2. 奏章中的台谏,无不言辞恳切,表达出官员们对国家的忧虑和建议。

组词

1. 听台谏:指皇帝聆听官员的各种建议。

2. 谏言:官员对皇帝提出的建议和忠告。

近义词

1. 劝谏:与台谏类似,表示向上级提出建议或忠告。

2. 规谏:也指向上级提出忠告,督促和规劝。

反义词

屈服:与台谏相反,表示接受上级的意见或命令,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别人正在浏览...

鳌鸣鳖应谤论谤缺别号豳奏成涣晨光痴魔吹唱储天子玳瑁蝉道柄芳躅麸炭干瘪冈子歌思鸽子笼归藏龟床孩子话杭纱好汉怀玺换脑筋会话惠音接榫举世瞩目揆地狼燧泐潭裂地邻女柳桥梅帐弥缝其阙谬见磨兜鞬刨分儿跑躁蹼蹬弃明投暗清酎赇谢上院绳束使用兽穷则齧嘶风丝糕四马攒蹄娑罗花苏小踏步床巍峨无奈我何香轮宝骑写字台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