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台谏的意思、台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台谏的解释

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 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 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台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监察体系,原指御史台与谏官的合称,后逐渐演化为监察机构的统称。其职能主要包含纠察百官、规谏皇帝、参议朝政等内容,在历代王朝中承担着维护政治清明的职责。

一、词源与构成

"台"源于秦汉时期的御史台,专司监察百官;"谏"则指谏官系统,负责向君主进言规劝。二者在宋代正式合流为"台谏",形成中央集权下的独立监察体系(《汉语大词典》第6卷,1990年)。唐代白居易曾言:"台官以纠劾为职,谏官以献替为名",概括了其分工特点。

二、历史演变

  1. 汉代雏形:御史大夫掌监察,侍中、给事中等构成早期谏官体系
  2. 宋代定型:设御史台与谏院,台谏官获"风闻奏事"特权(《宋史·职官志》)
  3. 明清转型:都察院统合监察职能,六科给事中制度完善言路机制(《明会典》卷209)

三、职责特性

台谏制度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该制度在清代雍正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式微,但其"以卑临尊"的监察理念仍影响着现代监察制度构建。现存故宫博物院《钦定台规》原件,详细记载了清代监察法规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台谏”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台谏”是唐宋时期对两类监察官员的合称:

  1. 台官:指御史台官员(如侍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纠弹百官过失。
  2. 谏官:包括谏议大夫、拾遗等,专司规谏君主决策。 二者合称体现了“纠察百官”与“谏言君主”的双重监督职能,核心含义是通过直言规劝维护政治清明。

二、历史演变

时期 特点
唐代 台官与谏官分立,御史台主监察,谏官属门下省。
宋代 出现职责交叉,台官可谏言,谏官可弹劾,合称“台谏”。
明清 废谏院,台谏职能统归都察院,实现完全合并。

三、核心作用

  1. 制约君权:谏官可直接对皇帝决策提出异议,如宋代包拯多次谏阻宋仁宗。
  2. 监察官僚:台官拥有弹劾权,如唐代御史可弹劾宰相。
  3. 政治制衡:通过“风闻奏事”制度(无需实据即可弹劾),形成对权臣的威慑。

补充说明

清代台谏合一后,职能偏向监察,规谏君主的功能弱化,这与明清君主集权强化直接相关。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双向监督”向“单向监察”的转变。

别人正在浏览...

安营北京猿人本弟炳炳玻璃动物园崇明春扈春浅出言有章咄叱梵唱凤京風棹风棹妇姑勃溪伏谒感伤龚贤闺壼红区回鱼箸蠒卜尖嫩郊祁觊慕惊梦济济漆漆祭赛镌降巨鹢空顶帻旷古未有兰烟龙蟠虎伏乱兵梅山谋将殴伤平野纤夫欠欠答答蚺蛇胆人性仁者乐山稍长胆壮施食淑媚竦肩随蓝素约叨陪特絶賟贶无辨吴服限碍闲谍小书谢情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