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谒的意思、伏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谒的解释

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史记·佞倖列传》:“ 江都王 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謁道傍。 嫣 驱不见。” 唐 韦瓘 《周秦行记》:“太后曰:‘此是 唐 朝 太真妃子 。’予即伏謁,拜如臣礼。” 明 唐顺之 《陈封君六十寿序》:“閭巷之人曩与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谒(fú yè)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语,指以俯伏姿态拜见尊长或地位高者,体现极度的恭敬态度。该词由“伏”(俯身)和“谒”(拜见)构成,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臣子见君王、晚辈见长辈等场景的描述。例如《汉书·霍光传》记载“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近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中“顿首”即与“伏谒”礼仪相类。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伏谒”特指“伏地拜见”,强调身体姿态的谦卑。此礼在周代已见雏形,至秦汉时期成为固定仪制,常见于官员朝见皇帝、子嗣拜见宗族长辈等场合。《后汉书·礼仪志》载“群臣伏谒,山呼万岁”,佐证了其在宫廷礼仪中的核心地位。

该词的使用语境具有严格等级性,多用于书面记录而非口语表达。现代汉语中仅存于历史文献及仿古语境,如传统戏曲、历史小说等。参考《辞源》考据,“伏谒”与“稽首”“顿首”等礼制存在动作幅度和适用场合的细微差异,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伏谒”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谒见尊者时,伏地行礼并通报姓名的礼节。常用于臣子拜见君主、下级拜见上级或晚辈拜见长辈的场景,体现对尊者的极度恭敬。

二、历史出处

  1. 《史记·佞幸列传》:江都王误将佞臣韩嫣认作天子,伏谒道旁,展现其礼仪的正式性。
  2. 唐代韦瓘《周秦行记》:描述拜见太后时行伏谒之礼,说明该礼在唐代仍被沿用。

三、延伸特点

四、相关词汇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具体分析古籍案例时,可查阅《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印证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按板跋扈自恣逼壤昌羊晨发赤地窗板厝疑调摆掉点儿顶选动嚲放疗房舍覆车之鉴干阑官腔珪甑鼓钟鹤鸣荒淫无道嫁非基本法今本井然有序鸡栖车疾医看护库纱拉后腿猎猎林霏开淩窘媚景缅思谋臣武将目听努膊评校青纯清眸遒逸群起攻击骚扰山茄子实际石莲子爽法死肌塔林甜言美语退表外郭丸髻先夫向阑限险魈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