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咄叱的意思、咄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咄叱的解释

(1).呵责。《淮南子·览冥训》:“故不招指,不咄叱。”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病困之时,仇在其旁,不能咄叱。” 宋 秦观 《三老堂》诗:“群姦慑謦欬,众废起咄叱。” 明 宋濂 《吴德基传》:“视民如子,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2).叹惜声。《南史·贼臣传·侯景》:“ 景 闻之大惧泣下,覆面引衾卧,良久方起,叹曰:‘咄叱!咄叱!误杀乃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咄叱(duō chì)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咄”与“叱”两个表示呵斥、责备的单字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严厉的斥责或带有威慑力的呼喝声。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严厉斥责

    指高声呵斥以示警告或责备,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 “他一声咄叱,众人顿时噤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4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2. 威吓性呼喝

    用于震慑他人或动物的呼喝声,常见于古典文学。

    例: “驭马者咄叱前行,马匹应声而驰。”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访问链接)。


二、字源与结构解析

两字叠加后,“咄叱”强化了呵斥的急促感与威严性,属同义复合词。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咄叱:呵斥;呼喝。多用于表示威严或愤怒。”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3册,第421页。

  2. 《国语辞典》(重编版)

    “以严厉语气责骂或命令他人。”

    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修订本(在线版)。


四、常见误用辨析


五、古典文献用例

  1. 《世说新语·方正》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便咄叱曰:‘卿何以迟迟?’”

    注:此处展现魏晋士人直率呵斥之态。

    来源: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年校注本)。


六、现代用法建议

网络扩展解释

“咄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ō c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呵责、斥责
    指用严厉的语气责备他人,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中“不咄叱”表示不随意呵斥,明代宋濂《吴德基传》描述官员对待百姓“弗加咄叱”,体现宽容态度。

  2. 叹惜声
    表示叹息或懊悔的语气词。如《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因失误而连呼“咄叱!咄叱!误杀乃公”,表达强烈的悔恨情绪。

二、使用场景与示例

三、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形容言辞刚硬有力”,但此解释更接近成语“叱咤风云”的衍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参考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拔丁抽楔般湼槃变焦距镜头逼尖逋薮蟾桂船檝垂垂出蓝大皇待贾沽風帶分另孤经过轶寒玉禾绢画图会朝歼覆见知法辑合尽快晋食进摺狂劣老骥伏枥蜡盘灵壁石淩压刘琨舞龙驎铓刃蝱蝇免除鸣桹蔫呼呼攀高偏称亲委柔铤儒缓丧精撒响屁山势舍本求末疏圃司长抬褃特膺铁钱鲖蟹痛饮瓦殿下黑鰕帘现代派衔辛细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