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呵责。《淮南子·览冥训》:“故不招指,不咄叱。”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病困之时,仇在其旁,不能咄叱。” 宋 秦观 《三老堂》诗:“群姦慑謦欬,众废起咄叱。” 明 宋濂 《吴德基传》:“视民如子,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2).叹惜声。《南史·贼臣传·侯景》:“ 景 闻之大惧泣下,覆面引衾卧,良久方起,叹曰:‘咄叱!咄叱!误杀乃公。’”
“咄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ō c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呵责、斥责
指用严厉的语气责备他人,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中“不咄叱”表示不随意呵斥,明代宋濂《吴德基传》描述官员对待百姓“弗加咄叱”,体现宽容态度。
叹惜声
表示叹息或懊悔的语气词。如《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因失误而连呼“咄叱!咄叱!误杀乃公”,表达强烈的悔恨情绪。
部分资料(如)提到“形容言辞刚硬有力”,但此解释更接近成语“叱咤风云”的衍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参考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
《咄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口音高而尖锐的声音嘲笑或者斥责,表达出不满或不同意的情绪。
《咄叱》的拆分部首是口,它是由2个笔画组成的,分别是横和撇。
《咄叱》这个词源于古代,没有具体的来源可考。它没有繁体字形式,只有简体字存在。
在古代,汉字《咄叱》的写法没有明确的记载,因为这是一个口头传承的说法,没有统一的字形。
1. 他听到朋友的话后咄叱了一声,表示自己的不满。
2. 这个演员在戏剧中咄叱了一位演员,表达出角色的愤怒情绪。
组词:咄咄逼人、咄咄怪事、咄咄逼人
近义词:斥责、训斥、骂
反义词:夸奖、称赞、赞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