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散曲家 贯云石 别号。 元 张可久 《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杨驹儿墓园》曲:“莓苔生满苍云径,人去小红亭,题情犹是 酸斋 赠。”
“酸斋”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别号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见于多部辞典和文学资料。贯云石(1286-1324)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号酸斋,与号“甜斋”的徐再思齐名,二人作品合称《酸甜乐府》。如元曲家张可久在《杨驹儿墓园》中提及“题情犹是酸斋赠”,即指贯云石。
形容生活贫苦或食物酸涩
部分辞典将其解释为成语,由“酸”(酸味)和“斋”(清苦饭食)组合而成,比喻生活艰难或饮食粗劣。不过这一用法在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建议注意:在古典文学领域,“酸斋”主要指贯云石;若涉及现代用法或成语,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如需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酸甜乐府》或元代散曲集。
《酸斋》是一个中国古代的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口味或食物。它源自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描写,原本描述的是一种酸味特别浓郁的腌菜。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酸斋的部首分别是口和斤。其中,酸的部首是口,它的拼音是"Kou",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数是3画;斋的部首是斤,拼音是"Jin",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数是4画。
酸斋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描写。由于其形象的生动描写和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了一个通用的词汇。
在繁体中,酸斋这个词的写法是「酸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酸斋的表达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整体的含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1. 她做的酸斋很入味,每次一上桌就会被大家抢光。
2. 这家酒店的酸斋面非常有名,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品尝。
1. 酸甜斋:形容口味既有酸又有甜的食物。
2. 酸辣斋:形容口味既有酸又有辣的食物。
3. 酸菜斋:形容主要以酸菜为主料的菜肴。
1. 酸辣:形容口味同时具有酸味和辣味。
2. 酸甜:形容口味同时具有酸味和甜味。
3. 酸酸甜甜:形容口味酸与甜交织,味道丰富。
1. 甜斋:与酸斋相反,形容口味偏甜的食物。
2. 辣斋:与酸斋相反,形容口味偏辣的食物。
3. 无味斋:形容没有特殊味道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