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更漏的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臺置一钟,以和漏鼓。” 唐 杜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漏鼓还思昼,宫鶯罢囀春。” 清 顾列星 《少年游·秋夜》词:“银河天外望频赊,漏鼓正三挝。”
“漏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òu gǔ,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漏鼓主要指古代用于报时的鼓,与“漏壶”(计时工具)配合使用,通过鼓声传递更次信息。例如《新唐书》记载:“凡夜漏尽,击漏鼓而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而闭”,说明其用于城门启闭的报时功能。杜甫诗句“漏鼓还思昼,宫鶯罢囀春” 也印证了这一用途。
部分资料(如)提到“漏鼓”作为成语,比喻“事物不完整”,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文献或高频用例,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漏鼓的核心含义是古代报时工具,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诗句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新唐书》等古籍。
漏鼓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节奏不稳定、不齐,有时快有时慢的鼓声。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比喻行动或工作的不稳定或不规律。
漏鼓的拆分部首是氵和鼓,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鼓是一个独立的汉字。
根据五行笔画顺序,漏鼓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漏鼓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史书中记载,作战时,鼓被用来指挥士兵的行动。但由于战场环境残酷,鼓往往会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出现磨损,导致鼓声不再规律,这种不规律的鼓声被形容为“漏鼓”的声音。
“漏鼓”一词的繁体字写法是「漏鼓」。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漏鼓这个成语的写法和今天大致相同,不过在一些古籍中也可以看到少许变异的写法。
1. 他的节奏感太差了,总是像漏鼓一样不齐。
2. 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整个项目进度被他们搞成了漏鼓。
漏洞、漏水、漏风、鼓掌、鼓励、鼓舞等。
不平稳、不稳定、忽快忽慢、错乱、紊乱等。
有序、齐整、稳定、规律、有节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