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雠敌的意思、雠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雠敌的解释

亦作“讐敌”。仇人;敌人。《晏子春秋·问上五》:“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讐敌进伐,天下不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敌,恶之如鴟梟。” 唐 元稹 《放言》诗之一:“眼前讎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毛西河》:“谓 西河 奴视 朱子 ,几同讎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雠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仇敌或敌对势力”。从字形结构看,“雠”字由“言”与“雔”组成,《说文解字》指出其本义为“以言相对”,后引申出“仇怨、对手”之意;“敌”在《玉篇》中被释为“对也,拒也”,特指对抗者。二者组合后,“雠敌”既包含情感层面的深仇,又体现现实层面的对抗关系。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呈现三层递进含义:其一指具体仇家,如《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故雠敌相聚”;其二喻指对立集团,如《三国志》中“权外礼愈卑,而内欲乖戾,常遣使求与雠敌和亲”;其三引申为抽象矛盾体,如《朱子语类》论及“义理与利欲,如雠敌不相两立”。

现代汉语中,“雠敌”主要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著作与文学创作。相较于“仇敌”,其语义更显庄重肃穆,如鲁迅《华盖集续编》中“他们大抵是貌作新思想者,骨子里却是暴君、酷吏、侦探、小人,而且故造这等的险人物,雠敌在报章上张扬”。在词性搭配上,常与“势同”“互为”等短语连用,如“势同雠敌”“互为雠敌”等固定表达。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3.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雠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u dí,其核心含义是仇人、敌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字义分解

  1. 雠(chóu)
    • 本义为“仇恨”,也指校对文字(如“校雠”),或作“仇”的异体字。
    • 字形解析:由“隹”(短尾鸟)和“讠”(言)组成,寓意“用言语攻击,如鸟啄人”。
  2. 敌(dí)
    • 指利害冲突的对手或难以抵挡的力量,如“敌人”“势均力敌”。

历史出处与用法


例句参考

  1. 典韦为刘氏报怨,因其同乡与李永结为雠敌。
  2. 明郑时期,施琅与郑成功从盟友反目成雠敌。
  3. 北齐颜之推批评读书人傲慢,“人疾之如讎敌”。

“雠敌”强调因仇恨或对立产生的敌对关系,兼具历史深度和现实冲突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权威字典或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比肩而立佛郎机礮兵轮伯时布哨操觚差选诚归抽象劳动出君慈灯挫失点素东蒙客二二八武装起义凤尾草斧凿该练干方公因式珪爵贵徵国伯国尔忘家黄犊舍慌急列回穴火后楬沟激沟悸栗惊讪九光杏举察巨额抗坠刻励可吸入颗粒物赲趩陵弊灵神鸾鞾緑林好汉落汤鷄鹿皮忙月明暧谬恶木星上行南来北去破相轻讽青鷇器猷拳拳服膺疏漏顺道涕霣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