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解额的意思、解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解额的解释

唐 制,进士举于乡,给解状有一定名额,故称解额。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是时,间岁开科场, 建昌 解额止七人。” 清 陈学洙 《阅省试录见璋儿名喜而作此》诗:“南国贤书来,邮骑持片纸,解额六十三,有汝名在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解额"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地方向中央贡举人才的固定名额。该词源于唐宋时期,特指地方州郡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时,由礼部核定的录取人数上限。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地方向朝廷荐送举子的名额"(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辞源》补充说明解额需经礼部审定,各州郡根据人口、文教水平获得不同配额。

二、历史沿革

北宋《贡举条例》规定:"诸州解额,依学生多寡、地望轻重为差",如崇宁五年(1106年)全国总解额为3,000人(来源:《宋史·选举志》)。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因"河北诸州荐送数滥",朝廷特诏削减解额十之二三。

三、文献例证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指出"东南州军解额窄,西北解额宽",反映地域分配差异(来源:《欧阳文忠公集》)。司马光《乞贡院逐路取人状》更详述陕西路解额占全国13%,而进士及第率不足4%的失衡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解额”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地方向中央解送科举考生时规定的名额。唐代规定各州府通过乡试(地方考试)后,获得解状(资格凭证)的考生数量有限制,这一限额被称为“解额”。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起源:最早作为乡试录取人数的限额,与进士科选拔直接相关。
  2. 宋代调整:采用“比例制”,根据地区人口或考生总数按比例分配名额。例如宋人吴曾提到“建昌解额止七人”(《能改斋漫录》)。
  3. 明清发展:改为“定额制”,直接固定各地区的录取人数,如某府常年固定30个名额。

三、其他说明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能改斋漫录》《宋史·选举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吝暗同被服不传畅达瘳健垂丝大觳旦昏祷告端恪断雁孤鸿反素分三别两高压脊搆奸刮耳红顶子厚密划不来画师虺皮焦竭巨力军略糠镫旷遗刲割窥窬分毫揽笔栏骑乐不思蜀良鍼灵音卢布沦堕旅抱蒙轮农田抛开牵衣搴陟起棺青田石求偶荣赏入试丧钟山弄十日庶望天咎踢登脱口而出妥人委决谓为温巽下得手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