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散曲家 貫雲石 别號。 元 張可久 《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楊駒兒墓園》曲:“莓苔生滿蒼雲徑,人去小紅亭,題情猶是 酸齋 贈。”
“酸齋”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元代散曲家貫雲石的别號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見于多部辭典和文學資料。貫雲石(1286-1324)是元代著名文學家,號酸齋,與號“甜齋”的徐再思齊名,二人作品合稱《酸甜樂府》。如元曲家張可久在《楊駒兒墓園》中提及“題情猶是酸齋贈”,即指貫雲石。
形容生活貧苦或食物酸澀
部分辭典将其解釋為成語,由“酸”(酸味)和“齋”(清苦飯食)組合而成,比喻生活艱難或飲食粗劣。不過這一用法在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建議注意:在古典文學領域,“酸齋”主要指貫雲石;若涉及現代用法或成語,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酸甜樂府》或元代散曲集。
《酸齋》是一個中國古代的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口味或食物。它源自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的描寫,原本描述的是一種酸味特别濃郁的腌菜。
根據《康熙字典》的分類,酸齋的部首分别是口和斤。其中,酸的部首是口,它的拼音是"Kou",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數是3畫;齋的部首是斤,拼音是"Jin",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數是4畫。
酸齋這個詞最初來源于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的描寫。由于其形象的生動描寫和廣泛傳播,逐漸成為了一個通用的詞彙。
在繁體中,酸齋這個詞的寫法是「酸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酸齋的表達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的含義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1. 她做的酸齋很入味,每次一上桌就會被大家搶光。
2. 這家酒店的酸齋面非常有名,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品嘗。
1. 酸甜齋:形容口味既有酸又有甜的食物。
2. 酸辣齋:形容口味既有酸又有辣的食物。
3. 酸菜齋:形容主要以酸菜為主料的菜肴。
1. 酸辣:形容口味同時具有酸味和辣味。
2. 酸甜:形容口味同時具有酸味和甜味。
3. 酸酸甜甜:形容口味酸與甜交織,味道豐富。
1. 甜齋:與酸齋相反,形容口味偏甜的食物。
2. 辣齋:與酸齋相反,形容口味偏辣的食物。
3. 無味齋:形容沒有特殊味道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