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笔记·纪职志》:“ 交泰殿 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
刻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漏刻或漏壶,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水流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以下是详细解释:
结构与原理
刻漏由铜制漏壶和带有刻度的箭形浮标组成。漏壶底部有小孔,壶中盛水后,水从孔中滴漏,导致壶内水位下降(泄水型)或受水壶水位上升(受水型),浮标上的刻度随之显露,通过观察刻度即可判断时间。
类型演变
历史与文化背景
刻漏在中国汉代已有明确记载,如《汉书·哀帝纪》提到“漏刻以百二十为度”。此外,类似工具也出现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中,体现了古代人类对时间测量的共同探索。
应用与意义
刻漏不仅是日常计时工具,还用于天文观测、礼仪活动等。例如,明代科学家王徵曾制作刻漏,并将其与虹吸、连弩等发明并列,显示其技术价值。
小知识:汉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后增至120刻,但最终恢复为96刻,每刻约15分钟,这一划分影响了后世的时间单位。
《刻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刻度或分度盘等器具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拆分部首和笔画:刻漏的部首是刀,笔画数为12。
来源:刻漏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篇中:“今象郅仰视北辰、作史令采于小时。一称早颠方入、时刻漏历。”这里的“时刻漏历”意思是测量时间的历法。
繁体:刻漏的繁体字为「刻漏」。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较为简化,刻漏的古文写法为「刻漏」。
例句:在古代,人们常使用刻漏来计量时间。
组词:刻度、分度盘、计时器。
近义词:时钟、钟表。
反义词:时间、年代。
败奔被窝儿标题壁毯插脚钞肚皮陈羹达心电子模拟计算机厄抑封关凤翥鹏翔附辞会义垢辱挂枝儿谷阁鬼蒟蒻孤文断句哈达好异赫曦皇圣昏媾奬品假助劫贝谨涩荩言具囿抗旍旷望烈火见真金冥强麋灼飘淋僻老贫士铍针虔恳谯责汽舟曲店入阁什物宿疾俗俚檀轮天骥跳坑通电同进士出身外甸王禄望秋先零无慙吴姝咸淡纤影消敛洗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