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笔记·纪职志》:“ 交泰殿 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
刻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器具,又称“漏刻”“铜壶滴漏”,其原理是通过水流速度与容器刻度配合测算时间。《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计时器的一种,以铜壶盛水,滴漏以计时刻”。以下从结构、功能及历史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结构原理
刻漏主要由漏壶与刻箭组成。漏壶分单壶与复壶两种形态,复壶系统(如四级漏壶)通过多级补偿提高精度。《说文解字》称:“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明其通过水位变化与刻度对应实现计时功能。
二、历史发展
据《周礼·夏官》记载,西周已设“挈壶氏”官职专司刻漏。汉代改进为“浮箭式漏刻”,《隋书·天文志》载其“昼漏尽则夜漏起,更以昼夜为百刻”。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莲花漏等改良设计,误差缩至每日20秒内。
三、文化影响
刻漏不仅是科技产物,更融入古代社会制度。《汉书·艺文志》收录《漏经》等专著,唐代将漏刻纳入科举考核内容。文人诗词如苏轼“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刻漏”亦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隋书·天文志》《梦溪笔谈》等权威典籍,相关古籍原文可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检索查阅。
刻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漏刻或漏壶,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水流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以下是详细解释:
结构与原理
刻漏由铜制漏壶和带有刻度的箭形浮标组成。漏壶底部有小孔,壶中盛水后,水从孔中滴漏,导致壶内水位下降(泄水型)或受水壶水位上升(受水型),浮标上的刻度随之显露,通过观察刻度即可判断时间。
类型演变
历史与文化背景
刻漏在中国汉代已有明确记载,如《汉书·哀帝纪》提到“漏刻以百二十为度”。此外,类似工具也出现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中,体现了古代人类对时间测量的共同探索。
应用与意义
刻漏不仅是日常计时工具,还用于天文观测、礼仪活动等。例如,明代科学家王徵曾制作刻漏,并将其与虹吸、连弩等发明并列,显示其技术价值。
小知识:汉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后增至120刻,但最终恢复为96刻,每刻约15分钟,这一划分影响了后世的时间单位。
帮带毕亲谗口乘警冲淡摧坚代马望北盗跨地简顶逆丢盹兜转顿踣丰赡高朋跟住寒衲寒燠黄幄圜货护密活现世牋劄街制积力惊险片金绶灸发极相思克胜敛掠詈诟六场通头留待龙绡落磊炉熏路冢吕律驴鸣狗吠闷损谋谟逆变篇次偏鉴片时丕显七返丹沁心曲徇韶和书库厮炒隋苑踏沉船苔痕堂息天不绝人托褾乌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