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设阱 ”。设置陷阱。《孔子家语·五刑》:“不豫塞其源而輙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穽而陷之。”比喻用计谋坑害人。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迨夫士也色荒,女兮情倦,忽裘敝而金尽,亦遂欢寡而愁殷,虽设阱者之恆情,实冶游者所深戒也。” 清 唐孙华 《赠夏重》诗:“对谭语设穽,默坐心藏械。”
“设穽”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设”和“穽”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设”指布置、安排,而“穽”同“阱”,意为捕捉野兽的深坑。《诗经·小雅》中“毋逝我梁,毋发我笱”郑玄笺注“笱,曲梁也,寡妇之笱,谓之罶”,可见古代陷阱类器具的形制与用途。
从词源学角度,“穽”字甲骨文象形为坑中插立尖木,印证其原始含义为狩猎陷阱。《孟子·梁惠王上》载“陷阱而王”,说明先秦时期已将此词用于比喻政治权谋。汉代《说文解字》释“阱”为“陷也”,段玉裁注补充“穿地陷兽”,完整呈现该词的具象特征。
在文献用例中,该词多含双重语义:既指具体捕兽设施,如《战国策·齐策》所述“设穽以待虎”;又引申为阴谋算计,《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裴松之注引“权设穽以困之”即为此类用法。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在成语“设穽伏机”中,比喻预先布置圈套。
需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颁布后,“穽”作为“阱”的异体字已不再单独使用,但在古籍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踪迹。这种字形演变过程,可通过《汉字源流字典》中相关条目获得完整认知脉络。
“设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解释
“穽”同“阱”,指陷阱。因此“设穽”字面意为设置陷阱,例如捕捉野兽的机关。此用法可见于《孔子家语·五刑》:“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穽而陷之”,强调通过陷阱来约束行为。
二、比喻意义
在文学及历史语境中,该词常引申为用计谋坑害他人。例如:
三、词源与变体
“设穽”亦写作“设阱”,拼音均为shè jǐng,注音为ㄕㄜˋ ㄐㄧㄥˇ(参考汉典权威释义)。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陷阱”展开,既有实际用途,亦含道德批判色彩。
板式不彻不厌其繁采綖蚕食鲸吞恻悷嗔咽纯淑徂师大换班单凳子敌舰短褐不完蕃国反命非所偾败風月無邊高粱帽子缟羽宦海溷处椒鸡醮荐贾物吉故迹痕进前开析开源刻晷烈性戾气楼殿纶告貌离神合媒贽明灼灼抹媚嗫呫婆律弃别棋处跂动哕息秦房倾述穷凑戎女入山升阶事始顺受四豁抬褃汤饼筵图板丸散现反仙吏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