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的意思、策杖的详细解释
策杖的解释
拄杖。也称杖策。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 仇兆鳌 注:“ 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 唐 白居易 《残春晚起伴客笑谈》诗:“策杖强行过里巷,引盃闲酌伴亲宾。”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一:“公( 司马光 )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词语分解
- 策的解释 策 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 杖的解释 杖 à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杖。拐杖。 泛指棍棒:擀面杖。禅杖。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杖脊。 古同“仗”,恃,凭倚。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策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1.基本释义
策杖(cè zhàng)指拄着拐杖,是“拄杖”或“杖策”的同义词,表示扶杖行走的动作。例如:
- 唐代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中写道:“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
- 宋代邵伯温的《闻见前录》提到“策杖以行”,描述山路险峻时拄杖而行的场景。
2.文学意象
在诗歌中,“策杖”常被用作隐逸或衰老的象征,例如:
- 刘子翚的《策杖》一诗,以“策杖”开篇,描绘农村凋敝景象,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 白居易《残春晚起伴客笑谈》中“策杖强行过里巷”,表现晚年闲适的生活状态。
3.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策”解释为“军事计谋”,认为“策杖”比喻“指引方向”。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持,权威性较低,可能源于对“策”字多义的误读。实际上,“策”在此处为动词,意为“拄、扶”。
4.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策杖”也可指代辅助行走的工具,如拐杖或登山杖,强调其支撑和平衡功能。
“策杖”的核心含义是拄杖行走,多见于古典文学,兼具动作描述与意象表达功能。需注意避免与“策”的其他引申义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二
《策杖》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使用拐杖或手杖辅助行走。下面是关于《策杖》的具体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策杖》这个词的部首是“竹”。
- 它总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 《策杖》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是指古代官员带着拐杖巡视考察。
- 古代官员出巡时,通常手持一支拐杖以示权威。
繁体:
- 《策杖》的繁体字写作「筴杖」。
古时候汉字写法:
- 在古代汉字的使用中,现代常见的「策杖」写法为简化字。古代写法中「筴」多为用于轻器物的量词,并非固定用于拐杖。
例句:
- 老人坚定地握住策杖,迈着缓慢而稳定的步伐前行。
- 他在路上摔倒了,但幸好仍然紧紧握住着策杖。
组词:
- 《策杖》这个词没有特定的常见组词。
近义词:
- 近义词包括「拐杖」、「手杖」等,它们都作为辅助行走工具使用。
反义词:
- 反义词通常是指没有辅助行走工具的情况,如「自如行走」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暗伤鳌愤龙愁棒棰班女辩事不结盟运动不知好歹春小麦蹴球呆愣等辈典型性格雕龙客迭起放虎自衞芳荪奉公正己枌檟付现妇征钩努贵骄镮钏楶棁旌栧谨志记事册九逝击鲜闿阳坎离卡秋莎科长跨步电压老成见到老人山灵池灵隐寺笼屉木边之目,田下之心鹏鼇喷腾娉财扑甩穷览人民内部矛盾上寅赡护饰非文过使能势援树腰搜斥王氏帖塕薆吴富体五牢无啥象角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