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酷刑。以物蒙盖头部。《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李贤 注:“三木,项及手足皆有械,更以物蒙覆其头也。”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夫妇死节》:“囊头三木刑何惨,你足疲指折犹难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还喜未及会审,不受那三木囊头之苦。”参见“ 三木 ”。
“囊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历史文献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náng tóu
词性:名词(古代刑罚相关)
核心含义:指古代一种酷刑,用物品蒙盖犯人的头部。例如《后汉书》记载的“三木囊头”,即用木枷固定犯人颈部、手部和足部,并用布囊覆盖头部。
刑罚形式
囊头常与“三木”结合使用(三木指颈、手、足的枷锁),是汉代对重犯的惩罚手段。这种刑罚不仅限制行动,还通过遮蔽头部施加心理威慑。
典型文献记载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赏析。如需查看更多古代诗文例证,可参考和6的文献来源。
《囊头》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的是头上戴着一个包袱或者头缠着绷带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头部受伤或受损的情况。
《囊头》的部首是“囗”,笔画数为10。
《囊头》的繁体字是「囊頭」。据考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献中。
在早期的汉字写法中,囊头的表示形式有所不同。古时的写法中,头上的包袱常常以实心的短线表达,而绷带则用曲线来表示。这种写法更为形象直观。
1. 他在施工过程中不小心被从楼上掉下来的砖头砸到,导致囊头而归。
2. 因为长期饱受油烟熏染,厨师的脑袋就像一团油脂缠绕的囊头。
- 囊中羞:形容内心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
- 囊中取物:比喻容易得到。
- 头包:形容头部被包裹起来。
- 頭巾:指用布或绸子制成的包裹头部的东西。
- 通天:指头上没有包袱,头部没有受伤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