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酷刑。以物蒙盖头部。《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李贤 注:“三木,项及手足皆有械,更以物蒙覆其头也。”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夫妇死节》:“囊头三木刑何惨,你足疲指折犹难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还喜未及会审,不受那三木囊头之苦。”参见“ 三木 ”。
"囊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一、古代丧葬器具 指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织物,《后汉书·赵咨传》记载"复以簞囊头,敛以时服"(来源:中华书局《后汉书》)。这种丧葬习俗体现了古人对亡者的尊重,属于周礼"饰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汉代贵族葬礼。
二、特殊头饰称谓 在唐代服饰制度中,特指用绢布制成的束发头巾。《新唐书·车服志》明确记载:"平巾帻者,乘马之服也,金饰,玉簪导,冠支以玉,紫褶白袴,玉具装,珠宝钿带,囊头..."(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唐书》)。这种头饰具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多用于仪卫人员装束。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被收录为双解词条,其语义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礼制与服饰文化的密切关联。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和考古学领域。
“囊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历史文献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náng tóu
词性:名词(古代刑罚相关)
核心含义:指古代一种酷刑,用物品蒙盖犯人的头部。例如《后汉书》记载的“三木囊头”,即用木枷固定犯人颈部、手部和足部,并用布囊覆盖头部。
刑罚形式
囊头常与“三木”结合使用(三木指颈、手、足的枷锁),是汉代对重犯的惩罚手段。这种刑罚不仅限制行动,还通过遮蔽头部施加心理威慑。
典型文献记载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赏析。如需查看更多古代诗文例证,可参考和6的文献来源。
白牓班春保洁逼供才调擦掌磨拳趁市扯手吃不开淳均处逸从奴村市蛋白抵堮断取翻盏愤王忿性弗及赶路膏腴鼓胀胀黑色儿候敬浣纱溪画柙箭波肩二解鬭积聚矜懻金四开旧汙鞠部均赋浪剑滥祀镣铫礼则庙祫密密茗粥辟暑前款愆误起茧秦妇吟秀才轻安穷荒絶僥容民善类试验水澒碎义铁筋吐谈威风八面稳稳静静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