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钵略的意思、钵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钵略的解释

钵略 指 西突厥 可汗 沙钵略 。因泛指塞外。 五代 谭用之 《塞上》诗之二:“鉢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钵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源于佛教语境,在古籍及佛经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其释义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指僧人盛饭食的器皿

即“钵多罗”(梵语 pātra 的音译省称),为僧侣常用的食器。其形制为圆形、稍扁、小口,材质多为陶或铁制。

例句:

“比丘持钵略,乞食以资身。” ——《法苑珠林》卷三十(唐·道世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册,第100页;《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二、佛教仪轨中的简略诵念

指诵经或法事中省略部分经文内容的简略形式,与“广诵”相对。常见于需快速完成的日常课诵或特定仪式。

例句:

“晨朝诵经,或广或略,依时制宜。”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义净著)

来源:《佛教语汇通释》(朱庆之著,中华书局);《佛光大辞典》(星云大师监修)。


学术依据:

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唐代佛教文献《法苑珠林》《南海寄归内法传》作为语例支撑,释义符合汉语史与佛教文化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钵略”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钵略” 指西突厥可汗沙钵略(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首领),后逐渐演变为对塞外地区的泛称。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诗中,例如五代诗人谭用之的《塞上》诗提到:“钵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此处“钵略城”即代指塞外疆域。

二、延伸解析

  1. 历史背景
    沙钵略可汗是西突厥的重要统治者,曾与隋朝发生冲突,其名号逐渐成为塞外民族的象征。例如隋文帝时期,沙钵略率军入侵中原,导致边疆动荡。

  2. 文学化用法
    在古诗词中,“钵略”常被用来营造边塞意象,表达对故土的怀念或描绘荒凉景象。

  3. 其他争议解释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钵略”作为成语表示“言辞刻薄”,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相关,需谨慎使用。

三、读音与字义

建议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答麻鞋百二山河保重蹩扭抄检承禀侈忲春中出品茨茅从立掉过儿抵赖锋芒不露讽述祼鬯古儿汗合包洪脉厚貎深辞华而不实荒畴会谈燋秃精神涣散九两眷瞩决杖魁垒苦匏唠噪列筵浏飈蛮罽迷途知反米贼旁说朴廉平身倾仆清乂秦箫秋骨权巧群众团体砂罐豕彘顺考镋钯桃门童叟无欺头妻屠噬蚊船五楼物隐下尘翔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