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种的意思、书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种的解释

犹言读书种子。世代相承的读书人。 宋 杨万里 《送李待制季允擢第皈蜀》诗:“高文大册传书种,怨句愁吟恼化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书种文种》:“ 裴度 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絶,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 山谷 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絶。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 裴 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 清 方文 《寄怀邢孟贞》诗之二:“但培书种大,勿恤研田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种”的汉语词典释义

“书种”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1. 指读书人及其学问的传承者: 这是“书种”最核心且常用的比喻义。它形象地将读书人比作承载和延续文化学问的“种子”。该义项强调学问、书香门第的延续性,常与“断绝”相对,表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忧虑。例如:“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即体现了培养“书种”以光耀门楣、延续家学的观念。此义项源于古代士人阶层对文化血脉传承的深刻意识。

  2. 指书籍本身或其分类: 此义项较为少见,更偏向字面直解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书种”可指书籍本身,如同“书本”。在更专门的语境下(如古籍整理或特定书名),也可能指书籍的种类或某一类书籍。例如,明代学者谢肇淛著有《书种正》一书,此处的“书种”即含有书籍类别或正统典籍之意。

语源与演变: “书种”的比喻用法(第一义项)可追溯至宋代。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此处的“读书种子”即后世“书种”的源头,强调士人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性。后逐渐简化为“书种”,其核心含义聚焦于学问与读书人的代际相传。

现代语境下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书种”的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涉及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其核心意义仍是指能继承和发扬学问、文化的读书人,承载着对文化血脉延续的期望。当提及“不令书种断绝”时,表达的是对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深切期盼。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提供“书种”核心义项及书证。
  2. 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点校本) - 提及《书种正》书名及背景。
  3.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读书种子”典故及黄庭坚语。

网络扩展解释

“书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1.核心词义

“书种”主要指“读书种子”,即世代传承的读书人或书香门第的后代,强调文化延续性。例如宋代陆游诗句“传家只要存书种”,黄庭坚也曾提到“诸儿莫断诗书种”,均表达对家族文脉传承的重视。

2.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书种”可形容书籍种类繁多,但此用法较少见,且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主流解释仍以“读书人传承”为主。

3.历史出处

4.用法场景

多用于形容书香世家或劝学语境,如“书种世相传”(戴复古诗),或现代引申为对文化根基的维护。

提示: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鹤林玉露》《齐东野语》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内熛炭财贿长途成政驰教凑理寸绝村子蹈波德念顿踬韥丸防区烦匮副食品狗食故椟好佚恶劳横枝儿候鴈魂骸嗟蹙杰黠鸡飞狗窜井井有方旧来考杀可笑狂鄙哭秦庭烂醉如泥老年兄两样莲花麻地蒙头盖面门庭赫奕年上篷子平峒平水年阡塍黥窜穷晷瑞典三本丧家之犬申屠水堰思干私宅崧生岳降贴染佗负味谏无蒂五铢衣销息鞋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