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候鴈的意思、候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候鴈的解释

亦作“ 候雁 ”。雁属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往来有定时,故称雁鸟为候雁。《吕氏春秋·孟春》:“候鴈北。” 高诱 注:“候时之鴈,从 彭蠡 来,北过至北极之沙漠也。”《淮南子·时则训》:“凉风至,候鴈来。”《文选·左思<吴都赋>》:“鶢鶋避风,候鴈造 江 。” 李善 注:“鴈应候而南来。” 唐 权德舆 《送郑秀才贡举》诗:“晚色平芜远,秋声候雁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候鴈(hòu yàn)是汉语中对大雁的古称或雅称,特指那些随季节变化而定期迁徙的雁类鸟类。其核心含义体现在“候”字上,强调了大雁作为候鸟,感知气候变迁、守时南来北往的习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义与构词:

    • 候 (hòu): 本义指守望、观测,引申为时节、季节待、征兆。在此词中,特指季节、时令,强调其行为与气候、时间密切相关。
    • 鴈 (yàn): 即“雁”的异体字或古字,指雁科鸟类,大型游禽,常成群活动。
    • 候鴈: 组合起来,意为“感知时节(而迁徙)的雁”,直接点明了这类鸟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季节性迁徙。
  2. 核心释义: 候鴈指的就是大雁,尤其侧重于其作为候鸟的属性。它们通常在秋季天气转冷时从北方繁殖地飞往南方越冬地(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南方沿海),春季天气回暖时又从南方飞回北方繁殖。这种年复一年、守时不变的迁徙行为,是“候”字最生动的体现。

  3. 古籍例证与文化内涵:

    • 《吕氏春秋·孟春纪》: “候鴈北。” (记载了孟春正月,候雁开始北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 《礼记·月令》: 在描述不同月份物候时,多次提到“鸿鴈来”(秋季)、“候鴈北”(春季),将候鴈的迁徙作为重要的季节标志物,用于指导农事和生活。
    • 《说文解字》对“鴈”的解释: “鴈,鸟也。从隹从人,厂声。读若鴈。或从鸟。” 虽未直接解释“候鴈”,但奠定了“鴈”作为鸟类名称的基础。段玉裁注常引古籍说明其习性。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候鴈(大雁)因其迁徙的规律性、群体的秩序性(如人字形或一字形队列),常被赋予守信、忠贞(一夫一妻)、思乡、传递音信等象征意义,常见于诗词歌赋。
  4.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候鴈”一词在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已较少使用,多被“大雁”、“鸿雁”等称呼取代。但在古籍阅读、文史研究、诗词鉴赏或特定书面语(如仿古、雅称) 中仍会出现,用于指代大雁并强调其候鸟特性。在生物学领域,则更常使用“雁”或具体的种名(如豆雁、鸿雁、灰雁等)。

  5. 字形与读音:

    • 字形: 候(亻侯)、鴈(厂倠鸟,或简化为雁)。
    • 读音: 候 (hòu),第四声;鴈/雁 (yàn),第四声。

“候鴈”是一个古雅且内涵丰富的词汇,专指那些随季节更替而规律性迁徙的大雁。其核心意义在于“候”字所蕴含的时节性、规律性,生动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将鸟类行为与气候变迁紧密联系的生活智慧。它不仅是重要的物候标志,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候鴈”是“候雁”的异体写法,指大雁作为候鸟的习性,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候鴈”即“候雁”,指大雁因季节变化而迁徙的特性。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返回南方,往来时间规律,故称“候雁”。

  2. 单字释义

    • 候:本义为“守望、观察”,如《说文解字》提到“矦,伺望也”,后引申为等待、时节等含义。此处指通过观察雁的迁徙判断季节。
    • 鴈:同“雁”,指大雁,一种大型候鸟。

二、古籍引用

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及候雁的习性:

三、文化意义

古人将候雁视为物候标志,通过其迁徙规律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利用。此外,雁的“守信”特性也常被赋予忠贞、守时的象征意义。

四、现代理解

现代生物学中,大雁属于雁形目鸭科,迁徙路线横跨南北半球,飞行时呈“人”字形队列以节省体力,这一行为仍被广泛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安瓿凹凸花缏子必定丙科鬓面鼻头哺糜貙豻聪明才智道法东巴教房燕藩镇割据复古咯叽犷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合意黄钻火筷子兼明尖峭杰人嵥峙竟敢经屑旧派巨鏕离合磷乱丽葩龙德拘峦谷马头墙没气路内骨纰缪评说切切此布骐骥困盐车倾城倾国请教倾斜度七十三八十四群戏三龙山肴海错筲袋枢密苏摩遮通妥偷合土霸王秃楬匣椟翔回写家携离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