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图谍 ”。1.图籍表册。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道至深微,不可独议。郎中 刘洪 密於用筭,故臣表上 洪 ,与共参思图牒。” 唐 白居易 《许昌县令新厅壁记》:“若其官邑之省置,风物之有亡,田赋之上下,盖存乎图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温州 雁荡山 ,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2).犹谱牒。 明 宋濂 《张氏谱图序》:“其迁 江阴 者,则不知始于何世,图谍丧漫,不可钩考。”
(3).指图谶。《北齐书·文宣帝纪》:“图谍潜藴,千祀彰明,嘉禎幽秘,一朝纷委,以表代德之期,用启兴邦之迹。”《旧唐书·唐俭传》:“明公日角龙庭, 李 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图牒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地图与文书的总称
指古代用于记载疆域、山川、城邑等地理信息的图册与公文档案。如《汉书·地理志》中“天子受图牒之籍”,即指帝王查阅疆域舆图与行政文书,体现其行政与地理记录功能。据《汉语大词典》,该词强调图文并茂的官方档案性质。
特指地理舆图
在历史文献中常专指区域性地图。例如《水经注·渭水》载“图牒复逸”,描述古代地图散佚现象,印证其作为地理标识工具的作用。这一用法突出其空间信息载体的特性。
佛教制度中的身份凭证
唐代起引申指僧尼的官方度牒(出家许可文书)。《释氏要览》记“祠部给牒,号图牒”,说明其作为宗教管理制度中身份证明的法律效力,属词义的文化延伸。
使用场景说明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历史地理、宗教制度或古籍文献的学术场景。其语义演变从具体的地理行政文书,扩展至宗教身份认证,反映古代中国“图籍治国”的传统与制度文化。
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水经注》《释氏要览》等典籍用例,未引用网络资源。
“图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及用法:
指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的档案、文献,常用于地理、行政等官方事务。例如《后汉书》提到“古图牒未尝有言者”,指偏远地区未被历史文献记载。汉蔡邕在《上汉书十志疏》中也提到“共参思图牒”,强调其作为官方档案的用途。
指记载氏族世系的谱记,如家族传承的文书。例如“其家世因图牒漫漶,已不可考”,说明家族历史因谱牒损毁而失传。
在特定语境中指带有预言性质的图录或谶纬文书。如《北齐书》提到“图谍潜藴,千祀彰明”,暗示图牒被用作预示朝代兴衰的神秘文献。
“图牒”是一个多义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既可以是客观的档案记录,也可引申为象征性文献。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暗流板胡惫赖变现编竹吃肥尺山寸水纯阳担雪塞井诞欲刀风倒寿黩贱黄道带惶惕会归熸燧洊臻交隐金貂换酒进伐九归击危匡时济俗戾强六耳不传道陋室空堂眉史蒙鄙蠓蚋庙策悯谏那能庞厘蟠龙卧虎朴鄙乾焦情端却却佉卢文字蓐中飒洒商葩哨声深沟高垒世界观师事十洲水引书帕本四门斗里踏脚吐绚晩会无遗下阪走丸县分飨射斜玉旁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