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卧病。《梁书·殷钧传》:“服闋,迁五兵尚书,犹以顿瘵经时,不堪拜受,乃更授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侍东宫。”
顿瘵(dùn zhài)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困顿病弱的状态”,特指因长期患病或积劳导致的虚弱病症。该词由“顿”(困顿、疲敝)与“瘵”(疾病、痨病)组合而成,常见于中医典籍与明清文学作品中。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中“瘵”字本义为“病也”,清代段玉裁注疏强调其“久病难愈”的特性。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三记载:“凡顿瘵之疾,多起于七情郁结”,说明古代医家将身心俱疲的状态纳入疾病范畴。
在文学应用方面,《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曾用“顿瘵缠绵”描述贾母病重时的身体状态,印证了该词在清代上层社会的使用语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5657-2021)虽未直接收录该词,但将其归入“虚劳”类病症的亚型范畴。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指出,顿瘵属于“同义复词”构词法,强调两个近义语素叠加产生的语义强化效果。此类词汇多用于古代医案文书,如《名医类案》载有“治顿瘵方:人参、白术、茯苓各三钱”的典型药方记录。
“顿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顿瘵”指因病卧床的状态,可理解为长期卧病或重病缠身()。该词由“顿”和“瘵”两个语素构成:
二、文献用例 《梁书·殷钧传》中记载:“犹以顿瘵经时,不堪拜受”,描述殷钧因长期患病无法接受官职的情景(),印证了该词在古代多用于形容官员或士人因健康问题影响履职的状态。
三、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属于生僻古语,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阅读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久病不起”“缠绵病榻”等现代词汇替代。
参考资料:若需查阅更详细古籍原文,可访问汉典等权威字库()。
裱画艺人避廗必然性推理避瘟波涟藏盖吹唇唱吼慈恕道牙等杀帝庭堕髻二和反根哽咽广度估捣规謩何当红粉青楼鸿钜幌动郇瑕祸谴火涂道护凭降落佳醖桀犬计制鞠部头拒谏饰非两税户慢曲美色密诏牛粪捧心骈骈泼男女前程远大乾枯覃均散絮师弟十二戟睗睒受奖收住霜鹘殊节缩紧特殊化土扶成墙枉滥危峤文艺复兴无遗类遐赆遐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