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贿漏的意思、贿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贿漏的解释

谓用财物买通他人以漏报成丁户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如有贿漏,自家説出免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贿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料及构词法进行解释。根据古籍文献中的使用实例,“贿漏”可理解为因贿赂而导致的疏漏、舞弊或泄露,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与综合释义

  1. 贿:

    本义指财物,后引申为用财物买通他人的行为,即贿赂(《说文解字》:贿,财也;《左传·昭公六年》:“贿赂并行”)。

  2. 漏:

    本义指液体渗出(如“漏洞”),引申为疏失、泄露(如“遗漏”“漏泄机密”)。

  3. 贿漏:

    二字组合指通过贿赂手段造成公务疏漏、舞弊或机密泄露,强调以财物交易破坏制度公正性(参考《金瓶梅词话》第九回:“恐其中有贿漏之情”)。


二、古籍文献例证

  1. 司法舞弊:

    明清律法中常见“受财贿漏泄事情”等表述,指官吏受贿后篡改案卷、泄露审讯机密(《大明律·刑律》)。

  2. 科举作弊:

    清代笔记《瞑庵杂识》载考官“收受银两,贿漏题目”,即通过贿赂提前泄露考题。

  3. 公文篡改: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书办贿漏文书”,描述小吏受贿后篡改官方文书内容。


三、现代语境适用性

该词属历史用语,现代汉语中已被“受贿舞弊”“贿赂泄密”等短语替代,但学术研究或历史文本解读时仍需明确其古义。其核心概念仍体现于现行法律条文,如《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中涉及贿赂情节的加重处罚。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典籍与学术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贿”字释义及用例。
  2. 《金瓶梅词话》(明代兰陵笑笑生著)第九回原文。
  3. 《大明律·刑律·诉讼》“官吏受财”条。
  4. 《中国刑法典》(法律出版社)第三百九十八条司法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贿漏”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贿漏”是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财物贿赂他人,以达到漏报户籍人口(尤其是成年男性丁口)的目的。该词源自清代黄六鸿的《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原文提到“如有贿漏,自家说出免罪”,指在户籍登记中通过行贿隐瞒真实情况()。

延伸说明

  1. 构成解析
    由“贿”(贿赂财物)和“漏”(隐瞒、漏报)组合而成,反映了古代户籍制度中的舞弊现象。
  2. 历史背景
    古代户籍与赋税、徭役直接挂钩,漏报丁口可逃避税负,因此“贿漏”成为官民勾结的典型手段()。
  3. 现代关联
    部分现代解读将“贿漏”拆解为“贿赂+泄漏秘密”,但这一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

注意:当前该词已不常用,如需引用古籍原文或研究历史制度需注意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绷扒吊拷昌本长波骋越车牙大腹贾道山得主恫疑風暈扶摇直上构致孩咍汉臯珠红丸后绝滑轮护蒇坚对见智见仁矫揉造作畸零精金尽美尽善尽人皆知戢身吉祥海云磕碰儿框子兰芽乐探粱菽两闱两者轹釜待炊留府流瑕六阳会首隆郁绵弱命运酿制聂隐娘女厕所钱流潜濡默被怯候情海戎储柔逋上苑尚自砂盐省选示重天报唾玉緼韠遐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