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l;tumble;somersault] 〈方〉∶跟斗
(1).以头抵地,将身体颠倒翻过去的动作。 宋 王安石 《诉衷情令·又和秀老》词:“莫言 普化 只颠狂,真解作津梁。驀然打个筋斗,直跳过 羲皇 。”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蜘蛛网内打筋斗,鹅毛船上邀朋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扑通的一声,六魔齐跳入水,在水中连翻几箇筋斗。”
(2).失去平衡而摔倒。如:栽筋斗。
亦作“ 觔兜 ”。1. 唐 代散乐的一种。翻跟斗。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架部》:“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斗,悉属此部。”
(2).跟头。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某正在空地上学打觔斗。”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牛眠指穴》:“钉钉捉七,以会鬭牌买快,虎跳觔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飞与簷齐,且鸣且鬭,每一扑,必作觔斗。”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觔斗么?”
(3).比喻失败或出丑。常与“栽”字连用。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要是我这觔斗,栽在他的手里,那才真有个够受的。”
“筋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次的解释:
指以头抵地、身体倒翻的动作,即常见的“翻跟斗”。该词在方言中常被称作“跟斗”,常见于杂技、武术或日常肢体动作描述中。例如《红楼梦》中提到“把那小孩打了一个筋斗”,即指身体失衡摔倒的动作。
在不同文献中,“筋斗”也作“觔斗”“斛斗”“跟斗”等,均为谐音异体字。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古籍及语言学考证,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乐府杂录》《战国策》等文献。
《筋斗》这个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指体操、武术等动作中的翻身动作,也可指人在空中进行翻滚、旋转的动作。这种动作一般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常作为表演或竞技的一部分。
《筋斗》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拆分之后的部首是⺼和⺝。它的总笔画数为10,依次是一横、一点、丁字旁、丨、厂字旁、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撇。
《筋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汉语,起初用来形容牛、马、鹿等动物在运动中腾跃的姿态。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人体在空中进行翻滚、翻身的动作。在繁体字中,筋斗的写法是「轉身」。
根据古代文字发展的演变,古时候写「筋斗」的汉字形式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的时期,「筋斗」的写法为「⺮即」;在隶书的时期,则写作「⺮竇」。这些不同的字形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书写风格的变化。
1. 他在体操比赛中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筋斗动作。
2. 街头的杂技演员表演了一连串惊险的筋斗动作。
3. 老师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完美的筋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常见的与「筋斗」相关的组词有:
1. 前扑筋斗:指体育运动中,在前空翻的基础上完成翻身固定动作。
2. 后空翻筋斗:指体育运动中,在后空翻的基础上完成翻身固定动作。
3. 大飞筋斗:指人在空中进行的大幅度旋转和翻转。
与「筋斗」意义类似的近义词有:空翻、翻跟头、翻滚。
反义词可按照动作的不同维度来考虑,如「静止」、「安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