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瓜田李下的意思、瓜田李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瓜田李下的解释

[in a melon patch or under a plum tree—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 喻指容易使人误解的地方

我常常朗读那首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琅琅上口的诗句,就是“瓜田李下”这条成语的来源。

详细解释

瓜田纳履,李下整冠,有被怀疑为盗瓜窃李的可能。因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惧获瓜田李下之讥。”《北齐书·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白公夜闻歌者》:“然 鄂州 所见,亦一女子独处,夫不在焉。瓜田李下之疑, 唐 人不讥也。”亦省作“ 瓜李 ”。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躬为梟獍,则漏网遗名。跡涉瓜李,乃拟指显録。” 唐 白居易 《杂感》诗:“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天雨花》第十八回:“嫌生瓜李全不避,至使风波平地生。”参见“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瓜田李下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典故,出自古乐府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字面意思指在瓜田中弯腰提鞋、在李子树下抬手整理帽子,易被误认为有偷窃瓜果的嫌疑。其引申义为身处易招致猜疑的场合,需主动避嫌以免引起误会。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情况”,强调人在特定环境中需注意言行,避免卷入是非。例如,在涉及利益分配的工作场景中,若与亲属存在关联,便属于“瓜田李下”的典型情境,应主动申明或回避。

这一成语的引用常见于法律、道德等强调公正性的领域,如《人民日报》曾以“干部需远离瓜田李下”呼吁公职人员规范行为。其结构凝练、表意深刻,体现了汉语文化中对人际交往分寸感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瓜田李下”是一个蕴含处世智慧的成语,其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一、来源与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诗句强调君子应主动规避可能引发猜疑的场合,奠定了成语的伦理基调。

二、字面解释

三、比喻意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环境或行为,告诫人们需谨慎言行以避嫌。例如《北史》记载袁聿修拒绝友人赠礼时提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正是此意的典型应用。

四、使用场景

  1. 职场避嫌:如避免单独与异性同事在私密空间相处。
  2. 公私界限:管理者需注意与下属的财物往来,防止利益输送嫌疑。
  3. 日常言行:在易引发误会的场合(如他人纠纷现场),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或参与。

五、文化启示

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与“克己”的价值观。如南北朝时期官员袁聿修,即便与挚友邢邵分别时,也坚持拒收白绸赠礼,直言“瓜田李下,不能留人话柄”,成为践行这一准则的典范。

提示:该成语常与“正冠纳履”(主动避嫌的行为)关联使用,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维度。

别人正在浏览...

艾帐半天宝林饱胀背晦北雁蚕家长亭吃不上丑小鸭东郭豆凑笃论高言二十八宿二鼠瀪漩费唇舌封租改良高热顾报裹饭横调环卧辉容惑蛊讦诉近乎金虀脍近年集约矍矍课金寇虣鸾阁论切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麻酥酥冥道年画牛角号缥瓷破釜沉舟歉收前缀起落人情世故深耽慎终追远四子书毯子田游铁体外朝武汉会战县佰详衮校短量长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