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正;校正。《后汉书·安帝纪》:“詔謁者 刘珍 及五经博士,校定 东观 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 宋 曾巩 《<金石录>跋尾·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永叔 於学博矣,其於是正文字尤审。” 清 魏源 《孟子年表考二》:“后人不知是正,反改《孟子》以就之,故曰舍经徇史也。”
“是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ì zhèng,主要含义为订正、校正,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正”的详细释义或具体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是正是一个常用词语,在中文中有着多重含义。它既可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使之正确、使之合法化。
是正的拆分部首是⺮和正,其中⺮表示竹子,正表示一直、端正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是正源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为「是藪」,其中「藪」表示积蓄、累积。
在古代写法中,「是」的上方通常加一点,表示五行之气,下方一笔撇起始于左下,撇向上右,表示竖起的姿态。
1. 他的做法十分是正,值得我们学习。
2. 学生们应该明确自己的是正方向,努力奋斗。
是非、是非不分、以身作则、是是非非、是是非非、正直
准确、正确、合法、端正
错误、不合法、邪恶、偏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