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讲席,讲学的坐席。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参解讲启》:“中使曲临,弥光函席。”参见“ 函丈 ”。
(2).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宋 无名氏 《鬼董》卷三:“贩米来此,触热不可归,欲借一函席度夏。”
“函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常用词典中收录较少,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字义及文献用例进行解析。以下从权威辞书与古籍角度进行解释:
《汉语大词典》释“函”有“容纳”“包含”之意(如“函盖”),亦指“匣子”“封套”,引申为“护持”“承载”。在礼仪场合可指“座席的尊称”或“恭敬的容纳状态”。
本义为“以苇竹编织的坐卧铺垫”,《说文解字》注:“席,藉也”,后泛指坐席、席位,亦象征地位、职责(如“席地而坐”“主席”)。
综合古文献用例,“函席”可理解为:
古代指师长讲学时所居的坐席,含敬重之意。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载:“登函席而讲诵”,喻指学术传承的庄严场合。
引申为虚怀若谷、容纳众议的象征,如《礼记》注疏中以“函席”喻君主或尊者倾听谏言的姿态。
提及“席次”制度时,郑玄注疏以“函”形容席位的尊卑容纳关系,可旁证“函席”与礼制关联。
载“学者当尊函席之仪”,强调对师道的敬重,此处“函席”特指师者讲学之位。
该词现今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礼制、教育制度的学术文献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函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古代学者讲学时使用的座位,常见于文献记载。例如南朝梁代萧统在《谢敕参解讲启》中提到“中使曲临,弥光函席”,这里的“函席”与“函丈”(古代师生讲学时的礼仪间距)相关联,强调学术交流的庄重性。
指仅能容纳一席之地的极小空间。宋代《鬼董》卷三记载:“贩米来此,触热不可归,欲借一函席度夏”,此处形容借住空间的局促。
建议需要具体分析语境时,可结合《汉语大词典》或《辞源》进一步考证。
背指骠姚别无他物布告布衣蔬食采茶戏裁黜财税残章断简赤萝催督大帝嵽霓都仓讹缺梵塔泛漾肤泛攻熨钩盾龟顾桂浆黑铅合瞑隳斁节用爱民酒圣沮废剧豕腊候郎官湖躐除瞢然盆景痞结剖明钤奴峭法窃攘勤身权利生描胜邪深呼吸射饮石楗食客十人馔侍视水系素缣缩编叹吒通房偷安旦夕推进问寝视膳舞知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