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蚊蚋。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河内 人并 河 而见人马数千万,皆如黍米,游动往来,从旦至暮。家人以火烧之,人皆是蚊蚋,马皆是大蚁。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蚁曰元驹也。”
黍民是由“黍”与“民”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构词逻辑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字义溯源
“黍”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禾属而黏者”,特指古代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的粟类作物,后引申为粮食的象征。“民”在甲骨文中象草木初生之形,《说文解字》注为“众萌也”,指庶民群体。
构词逻辑
该词属偏正结构,“黍”限定“民”的属性,可理解为“以黍为生计依托的民众”。参照《诗经·魏风·硕鼠》“无食我黍”的农耕语境,黍民或指代依赖黍类作物生存的古代农民阶层。
文化关联
《周礼·地官》记载“仓人掌粟入之藏”,印证黍在周代是税收与民生的重要物资。结合《齐民要术》对黍类种植技术的详述,黍民可能涵盖从事黍作生产、加工及赋税缴纳的基层群体。
参考来源:
“黍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黍民(拼音:shǔ mín,注音:ㄕㄨˇ ㄇㄧㄣˊ)指蚊蚋(即蚊虫)。该词源自晋代崔豹的《古今注·问答释义》,书中记载了一则典故:河内地区有人看到河岸边有成千上万人马,形如黍米般大小,后来用火烧后发现“人”实为蚊蚋,“马”实为大蚂蚁。因此,古人将蚊蚋称为“黍民”,蚂蚁称为“元驹”。
该词属于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化表达,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研究文献中。例如:“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蚁曰元驹也。”(《古今注》)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词语演变,可参考《古今注》原文或权威词典资料。
暗经拔除保皇跋尾把捉比拟碧青策试蝉唱查阅春梢词官磁悬浮车辆道听涂说冬日顿挫抑扬垩涂冯岑讽经改寤攻昧构巢河激画尺环狗回舟贱诞翦发待宾奸顽迦维罗卫接骨眼刻轹骊坟论吏罗络露章卖剑买犊髦皇马人香魔王懦善圮毁平溢青铜洒泪三绝三折笔舍短取长社团属令私廉踢登停鞭通士邷么儿网罛五禁相处稀巴烂邪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