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改寤的意思、改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改寤的解释

亦作“ 改悟 ”。醒悟改过。《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夫人淫於二叔,内外亡别,又因凶飢,一年而三筑臺……遂不改寤,四年而死。”《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 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今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讐,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明史·冯琦传》:“天心仁爱,明示咎徵,诚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祸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改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悔悟”、“醒悟”相近,指认识到错误或过失后,内心觉悟并决心改正。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词义核心:觉悟并改正 “改寤”由“改”和“寤”两个语素构成。“改”指改变、修正;“寤”通“悟”,指觉醒、明白、觉悟。因此,“改寤”的核心意思是因觉悟(到错误)而改正(行为)。它强调的是一种从蒙昧或错误状态中觉醒过来,进而付诸行动进行修正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2. 词性及用法 “改寤”通常作动词使用,描述主体(个人或群体)思想认识的转变及随之而来的行为调整。它常用于描述对以往过错、过失或不当行为的认识和纠正。

  3. 出处与典籍例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尤其在史书和论述性文章中用以描述人物或国家的转变。一个著名的出处是《史记·宋微子世家》:

    “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以天道…箕子对以洪范九畴…武王曰:‘定哉!’箕子乃言曰:‘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殷之遗民见之,皆感之,作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武王闻之,问箕子,箕子具以实告。武王曰:‘噫!’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殷民大说。周于是大得民心。” (此处虽未直接出现“改寤”,但描述了武王在箕子影响下对殷民政策的转变,体现了“改寤”的精神。更直接的例证散见于其他古籍论述中,指君王或个人的觉悟改正。) 另一个更贴近的用法可见于后世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或仿古文中,意指深刻反省并改正错误。

  4. 权威辞书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改寤:亦作“改悟”。悔改醒悟。《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然箕子改寤,陈《洪范》以佐周室。” 此例明确将“改寤”解释为“悔改醒悟”,并引用了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的用法作为书证。

“改寤”意指因内心觉悟到自己的错误或过失而产生悔改之心,并付诸行动加以改正。它是一个带有积极转变色彩的动词,强调从蒙昧、错误到清醒、正确的认知与行为飞跃。其使用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人物(尤其是统治者)在经历教训或接受劝谏后的深刻转变。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悔悟”、“醒悟”一致。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改寤”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ǎi wù,其核心含义为醒悟改过。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出处与文献引用


3.用法与语境


4.近义词与关联词


5.权威性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原典,或通过汉典、查字典等工具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编队步屐不送气采头裁旨拆梢诚効沉香春税楚肆从嫂叨咕顶皮儿废免佛陇甘波钢锋干预鲠裂过来过往河溓海晏和众后景昏弱减震焦核金奔巴瓶金沙萨紧身衣戟衣季主沮懈渴涸老鸡头雷斧敏劭奶名剽疾铺马札子乔禁架圻父起乐确颅群策群力人样虾蛆如履平地芟定省门省头香深重水循环顺俯宿眉抬头叹怪天驷投敌献给贤会絃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