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士的意思、通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士的解释

通达事理的人。《荀子·不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韩诗外传》卷一:“王子 比干 杀身以成其忠, 尾生 杀身以成其信, 伯夷 、 叔齐 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月圜文》:“兹承贤主人,不取通士,乃求拘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学识广博、通达事理且品德高尚的读书人。以下从词典释义、古籍出处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通士”指通达事理、学识渊博的士人,强调对学问与道德的融会贯通。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查询


二、古籍出处与经典用例

  1. 《荀子·不苟》:

    荀子以“通士”与“公士”“直士”并列,定义为“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的贤者,体现其兼具政治智慧与仁德。

    原文:“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来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荀子》原文

  2. 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注:

    进一步阐释“通士”需“通晓治道,明于进退”,强调对时势与伦理的深刻把握。

    来源: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三、用法与语义分析


四、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语境中,“通士”可引申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强调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此用法多见于文化评论与教育领域。

例证:学者钱穆曾以“通士精神”呼吁学术打破门户之见(《国史新论》)。

来源: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


“通士”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具象化表达,承载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其释义根植于先秦典籍,并在后世注疏中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文化中衡量士人境界的重要标尺。

网络扩展解释

“通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达事理的人,常用于古代文献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文献出处

3.用法与评价

4.相关概念

总结来看,“通士”融合了智慧、德行与实践能力,是古代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概括。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或文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暧廼备録别舍测揆倡扬辞简义赅从轻发落綷縩弹駮大牙地雷战妒贤嫉能烦溷发足各位故道桂馥兰香桧樾裹包还酬寒酷黑楼子黄毛黄守瓜胡大家规客丁媿辞离亭六膳銮江冒行捏素罢马浅嚐辄止谴谪期房棨戟遥临清灰冷竈清汤琼楼金阙湫敝软尺讪诮蛇影使弼势家书证书字宋文鉴嘽敦傥荡天马行空铁兵顽仆畏备为善微指屋乌推爱宵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