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跋尾的意思、跋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跋尾的解释

(1).谓在文末署名。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閲翫,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 贞观 御书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请与宰相联名跋尾。” 清 高士奇 《题卢徵君嵩山草堂图》诗:“ 弘农 好古愜真赏,跋尾小印蟠丝红。”

(2).即跋文。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 贞观 中, 褚河南 等监掌装背,并有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官爵、姓名。”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 正孺 有书来,欲刻诸公送行诗于石,求余为跋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 万历 初, 周公瑕 游 燕 中得摹本,知卷为 沉存中 家物,而跋尾书迹不逮,因为补録之。” ********* 《<山花诗>序》:“因此在诗集后,缀上这一首跋尾式的诗,表明他对于自己的作品的估价。”参见参见“跋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跋尾是汉语古籍整理与版本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古代书籍卷末(或册末)由作者、收藏者或校勘者题写的文字,通常包含创作背景、校勘记录、收藏源流或鉴赏评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结构定位与形式特征

跋尾位于书籍正文之后,与正文开篇的“题首”相对,构成古籍的“首尾标识”。形式上多为手写墨迹,常见于卷轴末尾、册页末幅或线装书封底内页。其内容通常短于序跋,注重记录具体信息,如:


二、功能演变与学术价值

  1. 版本溯源依据

    跋尾中记录的递藏信息(如收藏者姓名、时间、地点)是考证古籍流传脉络的核心证据。例如《兰亭序》历代摹本的真伪鉴别,高度依赖卷尾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的鉴定跋文。

  2. 文本校勘参照

    校勘者常在跋尾注明所用底本与参校本(如“以明嘉靖本为底本,校以宋残卷”),为后世研究提供版本学依据。清代朴学家顾广圻的跋尾校记,至今被视为校勘典范。

  3. 艺术鉴赏载体

    文人藏家常以跋尾表达美学观点,如项元汴在《快雪时晴帖》跋尾中点评笔法精妙之处,此类内容成为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三、术语辨析与相关概念


权威文献佐证

据《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李致忠著)定义,跋尾是“古籍版本鉴定的直接物证”,其笔迹、印鉴、纸质均需与正文时代特征吻合方具效力。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文选》中,清代黄丕烈长达千字的跋尾详细记载了修复过程与残卷补配来源,成为研究该书版本史的权威档案。


结语

跋尾作为中国古籍特有的文本形态,兼具文献实证与艺术鉴赏双重价值。其学术意义已超越单纯的“卷末题字”,成为版本学、文献学、收藏史研究的关键研究对象。对跋尾内容的严谨考释,直接关系到古籍定级、真伪判定与文化传承的准确性。


参考来源:

  1. 中国古籍保护中心《书画题跋格式规范》
  2. 《顾广圻校勘学方法论》(《文献》期刊)
  3. 台北故宫博物院《项元汴收藏研究》
  4. 李致忠《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商务印书馆)
  5. 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题跋辑录》

网络扩展解释

“跋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涉及文书、书画领域。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在文末署名:指古代书画、典籍等作品完成后,由作者或鉴藏者在卷末题写姓名、官职等信息。这一传统多见于唐代,如宫廷收藏的书画常由宰相或官员署名确认。
    • 即跋文:指附于作品末尾的短文,内容多为对作品的评价、创作背景或收藏经历等,例如苏轼曾为友人诗作撰写跋尾。
  2. 历史来源与用法

    •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跋尾和印记是书画鉴藏的重要部分,需由专人署名以证真伪。
    • 《新唐书》记载,褚无量因官职较低,请求与宰相联名跋尾,体现古代署名制度的等级性。
  3. 使用场景

    • 古代书画装裱时,跋尾是鉴定真伪和流传过程的依据。
    • 文人交流中,跋尾常用于题赠、收藏记录,如明代胡应麟补录跋尾以完善文献。
  4.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跋尾”多指书籍或艺术品的后记、附言,功能类似“跋文”,但更强调文末的总结性内容。

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跋尾”有“行进末尾”的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文书领域的解释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

暗滩白毳班衣朝请骋锐城治瞋盼垂仁楚言大还黛泼搭截题道旧调马惵息風雨不透酤榷虹膜扈卫剪灭骄将悍卒焦燎嗟颂极服鸠僚眷任悾悾枯魄老笔羸露流烟镂银峦岚鸾帚绿帽子嚜杘蟹美轮美奂忸怩不安顷时清旭倾仄青真丧假烧铄霎时间神虫生心诗痴是则是睡衣肆恶挑三拨四同年嫂通讯社土德豚耳危如朝露窝囤鴮鸅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