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守;管理。 唐 李德裕 《昭义军事宜状》:“节度使不合出子城,诸城门亦合先布腹心把捉。”《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尔先復命,我续将马万骑至 幽镇 以南,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 幽州 令 汉 儿把捉,更不復侵入 汉 界。”
(2).纠结。 五代 齐己 《灵松歌》:“老鳞枯节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3).执持;掌握。 唐 僧璨 《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朱子语类》卷十六:“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騖,但把捉他不住。”《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船过了 宿迁 ,入了 黄河 ,卒然大风刮将出来,船家把捉不住,顷刻间把那船帮做了船底。” 郭沫若 《文艺论集·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命究竟怎样才可以把捉?这是一件很难说明的事。”
(4).卡住。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咽喉被药把捉,难叫难号。”
“把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对军事或行政事务的掌控,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旧五代史》记载契丹与汉朝盟约时提到“令汉儿把捉”,意为让汉人驻守幽州。
形容物体或情感的交错纠缠。如五代诗人齐己在《灵松歌》中描述松树“老鳞枯节相把捉”,指枝干盘结的状态。
既指物理上的抓握,也延伸为对抽象事物的把握。例如:
《朱子语类》提到“把捉他不住”,形容难以控制心神;郭沫若则用“艺术的生命如何把捉”探讨抽象概念的掌握。
指因外力或障碍导致无法行动。如《醒世姻缘传》描写船只遇风浪时“船家把捉不住”,即船体失控被风浪倾覆。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抽象层面,如“把捉本质”或“把捉精神”,强调对核心内容的精准理解。
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和现代用例,不同语境需结合具体场景分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朱子语类》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