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 away the short and take in the long] 谓弃其短处,取其长处
舍其所短,用其所长。《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宋 李纲 《再与吴元中书》:“人材固难得,然古之建功者,未尝借材于异世,舍短取长,亦有可用。”《清史稿·世祖纪二》:“若舍短録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
“舍短取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ě duǎn qǔ cháng”,其核心含义是舍弃短处,选取长处,强调在评价人或事物时应注重优势而非缺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这一成语源自《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此处指研究各家学说时,应摒弃短处、吸收精华,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使用这一原则时需注意:
“舍短取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择善而从”的智慧,倡导理性、包容的思维方式,至今在管理、教育等领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舍短取长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一些小的利益。它是由“舍”和“取长”两个词组成。
部首拆分:舍(舌字旁)、取(又字边)。
笔画拆分:舍(6画),取(8画)。
来源:《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舍近求远”一语,后来演变为“舍短取长”。
繁体字:捨短取長。
古时候汉字写法:舍字写作“舍”,取字写作“娶”或“娶取”。
例句:他舍弃了眼前的小利益,去追求更大的长远利益。
组词:捨本逐末(舍本取末)、捨己救人(舍己为人)、捨己成人(舍己从人)、捨生忘死(舍生取义)。
近义词:舍本逐末、舍己救人、舍己成人。
反义词:见利忘义、贪小失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