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陶侃 早孤贫,为县吏。 鄱阳 孝廉 范逵 过 侃 ,仓猝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事见《晋书·陶侃传》。后世传为美谈,并常以喻贤母。 元 秦简夫 有《晋陶侃母剪发待宾》杂剧。亦省作“ 翦髮 ”。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议亲》:“翦髮常思 侃 母,断机每念 軻 亲。”
“翦发待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晋书·陶侃传》:
晋代名臣陶侃早年家贫,某日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无钱招待而窘迫。其母湛氏悄悄剪下长发,变卖后换来酒菜款待客人,成就一段佳话。后世以此称颂贤母的智慧与无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晋书》或元代相关杂剧原文。
《翦发待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等待嘉宾的时间过得非常漫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等待的人心急如焚,不耐烦的心情。
《翦发待宾》这个成语的部首是“羽”和“日”,共有14个笔画。
《翦发待宾》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中国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傍人篱落翦秋风,悲蓼离亭弃短蒿。天涯霜雪霁寒霄,匆匆旧宅拆平房。”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彻夜未归,忍受着漫长等待的情景。
《翦发待宾》的繁体字为《翦髮待賓》。
在古时候,《翦发待宾》的“翦”字写作“剪”,意为剪发,而“待”字则写作“呆”,意为等待。所以古人把等待嘉宾的时间比喻为剪发,以表达出等待的漫长和无聊。
他手握明信片,坐在那里,心情如同《翦发待宾》,漫长而无聊。
- 等待 - 时间 - 心情 - 漫长 - 无聊
- 漫长的等待 - 无尽的等待 - 黯然等待
- 快速到达 - 迎头赶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