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靖节·休斋论<归去来辞>》:“ 陶渊明 罢 彭泽 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子美 之作,有綺丽穠郁者,有平澹藴藉者,有高壮浑涵者,有感慨沉鬱者,有顿挫抑扬者,后世有作,不可及矣。”《九尾龟》第一回:“那一声摇板,却唱得顿挫抑扬,十分圆稳。” 鲁迅 《<集外集>序言》:“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参见“抑扬顿挫”。
“顿挫抑扬”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文艺作品、音乐或语言表达中的节奏与情感变化。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解析其他词语,可提供具体词汇。
《顿挫抑扬》是一个成语,意为事物发展时遇到起伏、波折,出现抑制和突破的过程或形式。它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包括“顿”、“挫”、“抑”和“扬”。
下面是这四个汉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1. “顿”字的拆分部首是“页”,它的笔画数为6。
2. “挫”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笔画数为9。
3. “抑”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笔画数为7。
4. “扬”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笔画数为7。
《顿挫抑扬》这个成语的来源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它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篇文章中,后来也被其他文献广泛引用。
《顿挫抑扬》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頓蹉抑揚”。繁体字是由繁简转换而来的,一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形状和笔画有所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着一定的差异。以“顿”字为例,在古时候的写法中,它的形状更为简单,通常只包括两个横笔画。而“挫”、“抑”和“扬”字在古代的写法中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顿挫抑扬》成语的例句:
1.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能够坚持努力,就能够实现《顿挫抑扬》。
2. 这个项目的发展曲线非常典型,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抑制,最终以强劲的姿态《扬眉吐气》。
与《顿挫抑扬》相关的其他成语有:
1. 近义词:跌宕起伏、起伏不定。
2. 反义词:一帆风顺、平稳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顿挫抑扬》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介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