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理法的意思、理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理法的解释

(1).义理和章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但昨看 匡迥 的文字,理法虽略有未清,才气是极好的。”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 沉先生 是通晓文章的理法的。”

(2).礼法;伦6*理规范。《水浒传》第三三回:“量 刘高 不才,颇识些理法……我二人也无甚言语争执,此是外间妄传。”《红楼梦》第九十回:“那 金桂 素性为人,毫无闺阁理法。” 康有为 《上海强学会章程》:“万国史学、万国公法、万国政教理法……皆听人自认,与众讲习。”

(3).规律;法则。 ********* 《研究历史的任务》:“应当解释记录,寻出那些事实间的理法。”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易传》的作者把《易》的辩证观展开了,他是约略探寻到自然的理法。”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理法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理法”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理”和“法”两个字构成,其含义丰富且层次分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 基本字义与合成:

    • 理: 本义指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为事物的条理、规律、道理、准则。在哲学和伦理层面,常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道德的根本原则(如“天理”、“道理”)。《说文解字》释“理”为“治玉也”,即顺着玉的纹路加工,后引申为条理、道理。
    • 法: 本义指刑法、法律、法令,引申为规则、标准、方法、模式、效法。《说文解字》释“法”为“刑也”,即规范行为的准则。
    • 合成“理法”: 将“理”的规律性、道理性与“法”的规范性、规则性相结合,意指既符合内在规律、道理,又具备外在规范、准则的一套体系或原则。
  2. 核心含义: “理法”的核心含义可以概括为:

    • 道理与法则的结合: 指事物内在的规律(理)与外在的规范(法)的统一体。它强调行为或事物不仅要合乎客观规律或道德伦理(理),也要符合既定的规则、律令或程序(法)。
    • 事理与法度: 指处理事情所依据的道理和应遵循的规矩、法度。
    • 规律与规则: 指自然界或社会运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以及人为制定的具体规则。
  3. 具体应用与引申义:

    • 哲学/伦理学层面: 常指宇宙的根本法则和道德的最高准则。例如,宋明理学所探讨的“天理”及其在人间的体现(礼法、伦理规范),即可视为“理法”。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法”是体现“理”的具体规范。
    • 法律/社会规范层面: 指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强调法律应建立在公理、正义(理)的基础之上,而行为必须遵守法律(法)。例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体现了法律(法)应基于公理(理)并普遍适用。中国古代律法(如《唐律疏议》)常将儒家伦理(理)融入法律条文(法)。
    • 技艺/方法层面: 指某一领域(如艺术、武术、工艺、医学等)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具体操作方法、技巧。例如,书法中的笔法、结构法则可称为“书理法度”;中医诊疗需遵循阴阳五行之理和具体的辨证施治之法。
    • 日常用语层面: 指做事的道理和规矩、行为合乎情理与规范。例如,“他办事很讲理法”,意指其行为既合乎情理,又遵守规则。
  4. 与相关概念辨析:

    • 理 vs 法: “理”更偏向内在的、普遍的、形而上的规律或道理;“法”更偏向外在的、具体的、人为制定的规则或方法。“理法”则强调二者的结合与统一。
    • 理法 vs 法律: “法律”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范。“理法”的含义更广,不仅包含法律,还包含道德伦理、自然规律、技艺原理等非强制性的“理”的层面。
    • 理法 vs 道理: “道理”主要指事物的规律、理由或论据,侧重于“理”的一面。“理法”则明确包含了“法”(规则、方法)的维度。

“理法”一词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内在规律”与“外在规范”相统一的思维特点。它既指宇宙人生普遍遵循的根本规律和道德准则(理),也指具体实践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律令和方法(法)。理解“理法”,关键在于把握“理”与“法”的辩证关系:法是理的体现和保障,理是法的依据和灵魂。其含义广泛渗透于哲学思辨、社会治理、法律实践、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理法”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多个来源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释义:

  1. 义理和章法
    多指文章或学术的规范与逻辑结构。例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强调文字排列的合理性;《儒林外史》中评价文章时也以“理法”为重要标准。

  2. 礼法或伦理规范
    指社会行为准则与道德约束。如《水浒传》中刘高自称“颇识些理法”,体现对规矩的遵守;《红楼梦》批评金桂“毫无闺阁理法”,则指向传统女性行为规范。

  3. 规律与法则
    现代语境中扩展为自然或社会的客观规律。李大钊在历史研究中提出需“寻出事实间的理法”;郭沫若分析《易经》时也提到“自然的理法”。

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的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梦溪笔谈》《儒林外史》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安暇凹上背风面被旨崩籍奔奏砭熨不好拆建蝉佩尺木宠孽楚腰儋书蹈敌登东厕钓鼇竿彫破多时法驾風概分校佛郎嵌甘薯诡奇桂枝片玉鸿儒硕学混并活捉贱俘交唇酒务子绝对真理居士开放连嵝醴杯猎获緑寳石绿篱眸光木客诗酿醖瓯饭瓢饮蟠结剖蚌得珠牵羁日晕桑盖丧身失节十八子史晨碑説头死利它日停摆详延衔冤魈鬼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