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丘丈人,典出《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指战国时期黎丘地区一位被鬼魅迷惑而误杀亲子的老者。该成语比喻受表象蒙蔽、不辨真伪的行为,现多用于警示世人明察事理。其核心语义包含三层内涵:
典故溯源
据《吕氏春秋》记载,黎丘丈人路遇鬼魅幻化的儿子,归家后见真子归,误以为仍是鬼魅而杀之。此事件被东汉高诱注解为"喻惑于似类者",强调表象相似性导致的认知偏差(《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6)。
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被假象迷惑不察真情而陷于错误的人",着重揭示认知主体在信息甄别层面的局限性(《汉语大词典》第12册,商务印书馆,2021)。《中华成语典故辞典》则引申为"讽刺迂腐固执、不辨真伪的处世态度"(袁林、沈锡荣,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现代语义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常用于批判形式主义作风,如《新华成语大词典》指出其可喻指"被虚假数据或表面政绩误导的决策者"(商务印书馆,2020)。社会学领域亦借该典故分析群体认知盲区形成机制(《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黎丘丈人”是一个源自《吕氏春秋》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故事讲述魏国黎丘山有奇鬼,常假扮他人子侄模样迷惑路人。一位老人醉酒归家时,奇鬼化作其子搀扶他,却在路上百般折磨。老人回家后责备儿子,儿子辩称自己当时在外,老人方知被鬼迷惑。后来老人为报复,持剑误杀了真正的儿子。
比喻因被假象迷惑、不辨真相而犯错误的人,强调因表面相似而忽视本质的教训。
需注意与“疑邻盗斧”等成语区别:前者强调“假象导致错误行动”,后者侧重“主观猜疑影响判断”。
总结来说,“黎丘丈人”通过寓言故事揭示认知局限,提醒人们需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因轻信表象酿成悲剧。
北部不按君臣部试苍古查询呈辞春唤催促代工道头得旨东闯西走法律制度房植疯杈冯招钩秤雚泽合离草齁喽花诰旧倡钜夫锯佣豤祈魁父廓平泪点连理盘里燕狸制銮江默神耐实凝特般缠偏听偏信窃攘钦钦历历穹环起蛰脐脂自照驱鹊营桥荣赏石肠时移世变熟思宋斤鲁削瑱圭通行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途途是道望山走倒马僞让温补卧蛋午夜钟下坂走丸嫌犯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