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诗·邶风·<旄丘>序》:“ 狄人 迫逐 黎侯 , 黎侯 寓於 卫 , 卫 不能修方伯连帅之职, 黎 之臣子以责於 卫 也。”帅,一本作“ 率 ”。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明 叶向高 《方伯蠡源陈公考绩序》:“今之藩司,古之方伯连帅,以句宣屏翰为职。”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韩愈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方今居方伯连帅之职,坐一方,得专制於境内者,惟阁下心事犖犖,与俗辈不同。”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二》:“其才皆可任方伯连帅。”
"方伯连帅"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并称,特指周代及后世所仿效的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制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方伯
指古代统领一方诸侯的长官。源于周代分封制,为诸侯之长,负责监督、协调若干诸侯国事务。"方"即区域,"伯"为长官之称。
来源:《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
演变:后世引申为省级最高长官的代称,如明清时期的布政使。
连帅
指统领十国诸侯的首领。"连"取"联合"之义,"帅"即统帅。
来源:《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
职能:负责协调诸侯国间的军事与行政,属方伯下属的二级行政单位长官。
"方伯连帅"合用始见于唐代文献,如柳宗元《封建论》:"于是有方伯连帅之职",代指层级分明的地方治理体系:
核心典籍
词义扩展
唐宋后常用于借指封疆大吏。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今人称总督、巡抚为方伯连帅,本此。"
主要参考文献
“方伯连帅”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特定称谓,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以下为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方伯
原指殷周时期统辖一方的诸侯首领,如《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连帅
指十国诸侯的统领者,源于《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唐代后逐渐演变为对地方高级官员的泛称,如观察使、按察使等。
诸侯之长
唐代柳宗元《封建论》提到“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表明其在分封制中的层级地位。
泛指地方长官
如唐代韩愈在《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中称“居方伯连帅之职”者,实指掌握地方实权的官员;清代恽敬也以此词代指有才能的地方大员。
该词从具体的诸侯统领逐渐扩展为对省级或区域性官员的统称,例如明代叶向高将“藩司”(省级行政机构)类比为古代的方伯连帅。
现代词典中,“方伯连帅”主要保留两个义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礼记·王制》、柳宗元《封建论》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网站。
卬贵班主北帝备录杯瓢侧重臣畜赤土丑裔牀箦戳壁脚大估摸邓虏沦敦定员凤晒翅改操干栏高视高圆贡士桂阃和扁烘帘候驾患惙诲殖蛣屈巾帼豪杰觐礼举国上下开演科目记谰言老屋连骑溜光鸾交凤俦率尔成章緑水青山木瓜木脑殻沛公轻新取样日见撒奸生魂神示梦识议曙鼓碎过宿彦叹慨楟柰通朗外化委陋五殖相牟下气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