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诗·邶风·<旄丘>序》:“ 狄人 迫逐 黎侯 , 黎侯 寓於 卫 , 卫 不能修方伯连帅之职, 黎 之臣子以责於 卫 也。”帅,一本作“ 率 ”。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明 叶向高 《方伯蠡源陈公考绩序》:“今之藩司,古之方伯连帅,以句宣屏翰为职。”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韩愈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方今居方伯连帅之职,坐一方,得专制於境内者,惟阁下心事犖犖,与俗辈不同。”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二》:“其才皆可任方伯连帅。”
“方伯连帅”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特定称谓,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以下为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方伯
原指殷周时期统辖一方的诸侯首领,如《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连帅
指十国诸侯的统领者,源于《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唐代后逐渐演变为对地方高级官员的泛称,如观察使、按察使等。
诸侯之长
唐代柳宗元《封建论》提到“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表明其在分封制中的层级地位。
泛指地方长官
如唐代韩愈在《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中称“居方伯连帅之职”者,实指掌握地方实权的官员;清代恽敬也以此词代指有才能的地方大员。
该词从具体的诸侯统领逐渐扩展为对省级或区域性官员的统称,例如明代叶向高将“藩司”(省级行政机构)类比为古代的方伯连帅。
现代词典中,“方伯连帅”主要保留两个义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礼记·王制》、柳宗元《封建论》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网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