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赤裸而立,无所遮饰。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解脱挛索,夹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牵头曳足,先断腰膂。”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诗:“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清 王太岳 《铜山吟》:“晨朝集洞口,赤立褫衣裙。”
(2).空无所有。形容穷困之极。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宋史·乔行简传》:“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县多赤立之帑。” 严复 《原强》:“兵连不及周年,公私扫地赤立,洋债而外,尚不能无扰閭阎,其财之匱也又如此。”
赤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空无所有”,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极度贫乏、一无所有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与用法:
指身上没有任何遮蔽,引申为极度贫困、毫无资产的状态。
示例:家中赤立,无隔夜之粮。(形容家境贫寒)
来源:《汉语大词典》
本义指身体未着衣物,后扩展至形容事物毫无保留或遮盖。
示例:洪水过后,村庄赤立于废墟之中。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原指“赤身站立”(如《南史·范缜传》“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如刀之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后抽象化为“一无所有”。
常见于古典文学,如元·袁桷《题李伯时画》诗:“赤立疑无地,孤舟尚有人”,以“赤立”强化荒凉意境。
来源:《古汉语常用词辞典》
释为“空无所有;赤裸”。
标注“赤身露体,引申为空乏”。
释义为“一无所有;裸露”。
参考资料:
“赤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人或物体完全裸露、无遮盖的状态。例如:
多用于形容经济或物质匮乏的状态:
八陲爆灯花悲忧秉文经武薄材波轮卜夜承祧趁体虫螟宠召触鳞吊门跌跌冲冲动秤儿冬大麦冻肉饿薇方瞳冯铗卦候闺槖化导画卵雕薪黄河将钜较少羁丱旌阳宅九功舞橘柑闿张枯瘁藟散乐滋滋连不连良善灵泛六虚沦弃默藁鸟类纰颣巧干青睐区公所撒刁三事埽门禅变山鬟尸主探足縢书田宅巫婆无强毋意相雠小汽车